过他的督陶官唐英,有三次之多。
“现在烧这样一次柴窑,要用几个人?”宝珠问赵平。
赵平指了下远处的一个老师傅,“那个就是把桩师傅,连他在内,八个人。”又对着远处仿佛参加旅行团的的赵老三说:“爹,你也来看看,那把桩师傅是烧窑的关键,全靠他的经验。”
赵老三嘿嘿地笑着说:“现在都有温度计,还要师傅干什么?”
赵平顿时噎得说不出话,宝珠和乾启笑起来。
“过去的成本比现在还高……”宝珠低声和乾启说,“就算这样耗费人力物力烧好了,还得再百里挑一,才能送给皇上,不好的,当时都砸了。真是浪费。”
乾启点头,顺着她说:“其实砸了也算一件好事。”
宝珠疑惑地望向他。
乾启说:“要不你哪能有那后接底的笔筒。”
宝珠恍然大悟,突然转身对赵平说:“你以前做过的一个粉彩笔筒,被不小心弄坏了,但我已经把底又给你带回来了,你还可以再用。”
赵平愣在那里,完全不知道她说的是什么。
宝珠却无心和他解释,火越烧越旺,她的全部心思,都到了窑口那两团火焰上,火焰此时还不够高,如果再高,要泛白的时候,就是要倒窑了——她有血淋淋的经验呀,可惜无法和人分享。
伸手拉了拉乾启:“咱们走吧,要看成品,这样烧一天一夜,还要等两天瓷器冷却了才能看东西。”
赵平有些意外,她还懂这些,不是说第一次来吗。连忙说道:“走,带你们到外面楼上看他们做好的东西去。”
因为是熟人,所以他们得以一路畅通无阻。
赵平偷偷说:“一般人来,都见不到真正的好东西,老板只卖少数几种大客户。东西拿走后都是上的拍卖行。”
这一整栋楼,都像现代展厅,各种官窑瓷器陈列在侧。
两个“一模一样”的“青花莲托八宝纹贯耳瓶”被放在桌上,赵平说:“三位专家看看,哪一个是真的?”
这瓶子造型古雅,青花发色艳丽,打眼一看,根本是一模一样。
乾启准备去拿显微照相仪,却听宝珠靠近他说:“釉面太干涩了,这大概是他们厂里用天然气烧的吧?”乾启手一顿,仔细打量起那东西,不准备依靠工具了。
宝珠也看得很认真,如何想了解一个市场的造假动向,来到这些地方,无疑省时省力,他们如果想在这行混饭,一定要先把这些日新月异的造假知识补上。
“松木里面带松脂,刚才下面那样慢慢添柴火,在温度上,和天然气的直接一步到位一定不同,而且窑内的水汽也会比用天然气的大,这种水汽进入瓷器釉面,釉面就会滋润自然。”宝珠小声说:“……柴窑烧的釉面会温润,左边这个表面有些干涩。左边这个是假的。”
乾启却看向她,用口型说:“我猜两个都是假的。”
宝珠一愣,才想起确实有可能,因为这行的人都习惯了,先上点“东西”来试探卖家的眼力,如果眼力不行,人家是不愿意把好东西拿出来的。
赵平虽然是赵老三的儿子,可在这件事上,也不是没可能。
宝珠不再偷懒,把那个一眼“真的”拿起来看了看,放下对乾启说:“你对。”乾启没有动,直接对赵平说:“这种东西就是你说的一百分高仿?”
赵平一看他们看出来了,还挺高兴,说道:“我们的中高档仿品,作成85分,就是釉面有点干涩的那个,在一般的古玩交易市场就已经可以以假乱真,按照某些时期的标准,做到百分之九十,就和真的差不多。因为那百分之十的差别,非顶级专业人士根本无法分辨。”
乾启问:“你们那里的仿品,也能通过国家机器检测吗?”
赵平一笑:“现在国家仪器检测根本就不是门槛,都是自己人,告诉你们也没关系,你知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