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波的这首作品是真的从第一个音开始就带着纯粹的原始主义,从小节线道谱号都没有素材展开,更是抛弃了传统的双手对位。
但同样的,现代派作品没有严谨的乐句划分和逻辑结构。
更多的像是超现实主义绘画。
所以秦键最终把思路放在了作品的布局构思上。
他并不试图去猜测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只是想从谱面上直观的的感受作曲家的想法。
廖林君的提示是关于童真与好奇心,并带着罗丹的观点,‘生活里不缺少美,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一点秦键是赞同的,一直以来的练习过程中他也常做此种心理暗示。
但是当他坐在玻璃琴房中对着钢琴,透过玻璃窗外看到喧嚣的大街上来来回回的人往车流。
在都市绚烂的霓虹下。
他才渐渐意识到,一百年前罗丹的话放到今天,似乎已经不合适了。
见过9012,秦键见过更浮躁的城市。
诚然,生活里永远不会缺少美,但是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大家缺少的是发现美的时间。
“如何在两分钟的音乐时间内让听众短暂的放下焦虑”
这是秦键的构想。
何静说蒙波的日记里总是写满了古怪的短语,他最大的爱好是用左手和右手下跳棋。
这种性格在他的乐谱间的确随处可见。
秦键需要做的是,将这样的乐谱完成。
呈现。
……
短暂的嘈杂音程结束。
舞台上的少年原本直挺挺的身体微微的弯曲了一点,双手间轻快的跑动了起来。
旋律突然变了,并没有按照大多数耳朵的听觉习惯发展。
而是回归了恬静。
悠缓飘荡与之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尽管还是频频出现一些听觉上的不和谐,但已经呈现出了一种另类的舒适感。
“自由”
在无调性的音乐中,演奏者并不需要一味的处理矛盾的和声语汇,就像生活中遇到努力却没有办法根本解决的问题,只会形成一种障碍。
渐渐的。
整个大厅都进入了一种松弛的状态,再没有严密的音乐逻辑,也无需耳朵和神经在做期待。
在这里,随意走神间都可以听到雨后泥泞中的青蛙呱鸣,或是秋风扫过麦田的沙沙响
一切都在想象力中。
甚至打个盹。
……
后台,30号休息间的门打开了。
更随着耳边的音乐,黑色礼服少年通过门廊缓步到了公共区域。
大荧幕前的选手们不自觉的让开了位置。
不过他并没有注意到,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舞台上的演奏者身上。
心头泛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他是怎么做到的?”
……
秦键越弹越轻松,十指下凭空而来的旋律,随即乘风而去。
不需刻意隐藏。
这里没有秘密。
潇洒流畅,不见乐句清晰的勾勒排比。
抛开了严肃音乐的繁杂的‘坏毛病’
越来越多的听众已经适应了这种像是随意即兴的东西。
甚至在无规则的音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气口。
然而,并不是每一双耳朵都愿意接受这种感觉。。
“这完全是在和音乐作对!”
一名来自D国的评委此刻正毫不犹豫的拿起笔在眼前的打分表上划下了一个极低的分数,85。
但这并不能阻挡音乐的序列已经进入到了尾声。
“噹——滴—”
最开始的音乐主题再次冒了出来。
高低不一的左右手对话再现。
这一次,秦键巧妙的利用双手做了节奏重音悬置。
右手在大跳中划过一组极强的琶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