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局促的坐好。饭桌上,却迟迟没有人动筷子,还是姜昆推了推自己的回父亲,这个老实勤恳的乡下人才憨憨一笑,夹菜,但夹的第一筷子,却落在了唐回的碗里,“欧阳小哥儿,咱们家没什么好的,这是昆哥儿他娘挖的野菜,做的菜糕,你在城里没吃过,可香了,来尝尝!”
白白的面粉里,过着绿色的野菜,被用心的切成了方块儿,整整齐齐的码在粗瓷盘子里,撒上了几滴芝麻油。
唐回用碗接住菜糕,道谢:“多谢伯父!您忙了一天,您也吃!”说着,他也夹了一块进姜父的碗里,这个老实的农民受宠若惊的极缓慢的将菜糕吃了下去。
这顿饭吃的还算是其乐融融;同桌的姜昆,一句话也没有讲。
唐回在乡下住了两天,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出去找村里面的老人聊天,老人是一个神奇的群体,他们耷拉着眼睛,摇着扇子,沉默的坐着,或者热烈的讨论什么事情,许许多多的智慧便从那沉默和言语里流露出来,唐回有时主动问几句,有时候什么也不说,就只是聆听,每天都觉得收获满满。
第四天,唐回忽然找到姜昆告辞。
姜昆放下手中的书,诧异道:“你要走了?你不担心你祖父找到你?”
唐回转了转眼睛,俏皮道:“老人家年纪大了,跑不了多久。”
姜昆于是不再说什么。
“这几天,多亏你们的照顾了。”唐回道。
姜昆摇摇头,“这不算什么。”
唐回点点头,没说什么。
第二天,唐回坐上一辆进城的牛车,穿着一件姜昆赠与普普通通的旧衣服,兴致勃勃的坐在沾满泥巴的凳子上,不知道跟赶车的师父说了什么,满脸都笑容。
“昆哥儿,人都走了,别看了。”姜父拍拍儿子的肩膀说。
“嗯。”姜昆沉默的应了一声。
姜母若有似无的说了一句:“甭想了,咱和他不是一路人。”
是,说来说去,真正就是这句,他们不是一路人。
“我没想,我只是觉得,为什么有些人生下来什么都有,却不会珍惜?”
姜父姜母没吱声。
许久许久以后,等姜昆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进士,挣来了一个小官,在官场浮沉,看尽人事黑暗的时候,终于承认,不是他不珍惜,而是,他已经看透,那繁花织锦铺就的位置,后面是无尽的肮脏。
“哎哟!他爹,你看!你看这是什么!”姜母拿着一张淡黄色的纸慌张地问。
姜父结果纸张不知所措的说:“这、这、我也不知道道哇!我就认得这上面有一个‘五’字!儿砸,昆哥儿,你来看看!”
姜昆听到父母的声音,疾步过来,拿过那张黄色的纸,脸上的神色变了,“除了这个,还有没有别的?”
姜母跳起来,连忙去找,很快找到一张普通的纸。
“上面写着啥?”姜母问。
姜昆垂下了眼睛:“上面写着,感谢我们的收留之恩,几两银子不成敬意,聊做谢礼。”
“这、这如何使得?咱们不过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哪里用得上谢礼?!”
“欧阳说,阿娘做的菜糕很好吃。”
姜母:“那几块菜糕,不值当钱的!”
“欧阳说,儿子志向远大,理当好好读书,这些钱,您收下来,将来给儿子做路费。”
“这……”
原本坚决拒绝的两夫妻,到最后因为这句话犹豫了。
“儿啊,你看,这钱,咱们收还是不收?”
攥紧了那封信,姜昆闭上了眼睛,终于下了决定道:“儿子总有一天要出人头地!”
唐回不知道自己引起的事情,他一路上和赶车的大叔聊着,两个时辰后终于到达了苏州城。
年轻人跳下马车,对着大叔道了谢,转身消失在苏州的巷子里。
他回到自己租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