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科幻灵异>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八百四十八章 不能让无敌的林义勇上场,还不是将辽人彻底击溃的时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百四十八章 不能让无敌的林义勇上场,还不是将辽人彻底击溃的时候(1 / 3)

“长城的修建,是漫长的大工程啊!”

李彦骑在狮子骢背上,带着一队人马,巡视施工建设。

乡军在收服最精华的中原地区,他却根本没有南下。

因为不需要。

如果西军的统帅,还是折可适与种师道,外加功绩其实也十分辉煌,但背后没有武将世家支持,军事地位略逊的刘法、刘仲武等人支持,如果宋廷中央不拖这支军队的后腿,反倒给予全力的支持,那西军哪怕是久战之师,终究是老牌强军,与新兴崛起的乡军还是有一番龙争虎斗的。

当然,这种种“如果”全要达成,基本是天方夜谭,而现在别说全部达成了,恰恰是一条都不成。

折可适与种师道被押送入京,宋廷疯狂拖西军后腿,半点支持都不给,还临时抱佛脚操练起了水师,这样的敌人交给卢俊义、朱武和吴用,都是杀鸡用牛刀。

李彦自然不会一起去,他选择从燕云往北,来到了燕云与辽国中京道的边境,视察长城的重建工作,顺便与可能趁虚南下的辽军交锋。

光复燕云后,中原收回了抵挡草原游牧民族的屏障,但这屏障并不是凭空而生的,其实还是要靠山川地脉和修筑长城,所以之前卢俊义进攻中京道,不断将边境往外拓展,其实就是往后世研究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靠拢。

这条线听起来挺奇怪,其实是一条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也是长城修筑的那条线。

正如唐朝时期,大唐与吐蕃的分界就是海拔三千米左右,再往上就要出现高原反应的那条线,只要古代还处于农耕文明阶段,那么长城也必然建在这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上。

因为再往北边,降水和温度达不到作物生产的要求,农耕文明的那一套生存方式就不管用了。

这是必然的分水岭,不以人的意志为改变,中华民族的祖辈们将长城建在这条线上,不是机缘巧合,是在不断的探索中适应出来的自然规律。

而契丹人占据燕云的一百七十年,当然不可能在自家的地盘内,修建一条挡着自己的长城,而是能破坏就破坏,因此李彦接手后,选择重新修建长城。

他考虑过后世的明长城,但根据现阶段的财政,先在关键位置选择夯土墙,后面再以青砖砌墙。

或许有人觉得,没有那种高大耸立的青砖长城,如何抵挡外族入侵呢?不是一翻就进来了么?

这点不必担心,农耕民族的稳定性与文明性完暴游牧民族,反之游牧民族的利器是马匹和骑兵,而长城主要防范的,不是外族的人,恰恰是外族胯下的马匹。

夯土墙确实难以阻挡人的攀登,但大量的马匹就过不来了,那种极速狂奔,四蹄飞跃过障碍物的,只有千里马甚至狮子骢这种灵兽才能办到。

从这个功能上,可以将长城看成一条永久性的拒马桩,或者一条反向的壕沟,而坚固性方面,由于用的是夯土,把土极大力地压缩,往往比石头还要硬,真的不是随意打破的。

当然,真要从某个点突破,肯定也能办到,但如此一来,长城就能发挥了第二层作用,那就是迟滞敌人的入侵,给予己方示警作用,并且堵死退路。

游牧民族突破长城的一个点进来,那他们烧杀掳掠之后,携带战利品回去的路线也固定死了,必须从原来的缺口返回,如此一来,中原的军队就可以以逸待劳,堵在缺口,包个饺子,游牧民族最大的优势军队机动性就没了。

反之长城则让中原政权可以迅速运兵,相当于在崇山峻岭之间修了一条高速公路,再通过烽火台的示警,让有限的兵力支援各个地方,不需要像宋朝这样,只能暴个百万士兵防守边界,给国家造成沉重的压力同时,军队素质还不断变差。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最致命的则是经济封锁。

如今辽国依旧有大量商人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