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手拿着童贯的密信,眉头顿时皱成了峰峦如聚。这个童贯,打败仗还上瘾了?用脚趾头想也知道,皇帝如果知道了这个消息,这个老东西吃不了兜着走。朝廷几十万大军,人吃马嚼,靡费钱粮无数,好家伙,一战让你给败了一半的家产?
收回燕云十六州?收个锤子!
高俅狠狠的在心里把童贯鞭尸无数遍,还是要接着为他谋划,尽量保全他的地位。在朝堂混,谁能保证自己不会有落难的一天?就连自己的仇敌----梁山,自己不是也选择了合作?何况童贯还是自己的盟友。
想要让皇帝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只有让皇帝知道留着童贯用处更大,这厮就能逃的一劫。要不了多久,皇帝照样还是要重用这个老太监。没办法,皇帝要平衡军方的势力,童贯就是必不可少的人选。
这一点童贯明白,高俅明白,皇帝更加心知肚明。
所以高俅要做的就是在关键时刻给朝廷找一个明面上的敌人就好了,皇帝自己就会想起童贯。
不到两天,北方战败的消息就被快马传讯回了枢密院。一时间,朝野大哗。
皇帝紧急召集重臣进宫议事。会议从一开始就笼罩在沉重的气氛中,皇帝板着脸,冷若冰霜,一众大臣一个个像鹌鹑一样。谁也没人愿意触霉头。
皇帝开始就咆哮道:“说话!都哑巴了?朕给你们高官厚禄,你们就是这么回报朕的?谁能告诉朕,现在该怎么办?”
高俅唯恐清流言官开炮攻击童贯,一开始就一反常态的抢先发言道:“启奏陛下,臣以为,现在最要紧的就是要立刻开放府库,招募士卒,加强北疆防线,以防辽国趁着大胜的机会南下攻破国境线。”
看见高俅这个带头大哥主动发言,高俅的党羽,主要都是禁军一系的武将们纷纷出班响应。
太常卿李纲已经眉毛倒竖,都是这些奸佞,才招致北伐大败而归,奸臣不除,朝政何日能够清明?
于是李刚大踏步走了出来,气势就像一个冲锋陷阵的武将,朗声叫道:“臣有本奏,童贯蒙受国恩,位高权重,手握朝廷半数兵权,陛下更是委以河北四路文武事权,隆恩之重,天高地厚。童贯是如何回报陛下的?一败涂地,丧权辱国,白白丢失这百年来最好的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良机,罪莫大焉!臣恳请陛下,立刻把童贯锁拿进京,交由三法司严加会审,治其渎职误国、结党营私的罪责。童贯不杀,民心难服!”
开口就是喊打喊杀,句句不离杀。皇帝自己也听的心惊肉跳。这个李纲够狠!
李纲本身就是清流言官的领袖,虽然在朝廷只属于不掌实权的少数派,但是御史有特权,风闻言事。更别说,童贯实打实的就是大败,抵赖不了。而且童贯和高俅、蔡京等党羽常年把持朝政,早就引来许多的潜在敌人。御史们盯上了他,就像蚂蟥盯上了鲜活的血肉,顿时纷纷跳出来,还有许多郁郁不得志的官员纷纷加入声讨大军,叫嚣着要杀了童贯以泄民愤。
声势浩大,以至于皇帝也暗自心惊。是童贯确实该死?还是李纲已经网罗了这么多的党羽?
皇帝的心思早就发散到了朝局的整体形势上。
高俅心下欢喜,这些棒槌,你们是要杀童贯,还是要救童贯?李纲这个棒槌,怨不得一直提升不上来,遇事就知道横冲直撞,宁折不弯,你们一下子跳出了这么多人,实力如此庞大,皇帝会不疑心?继而产生疑虑和忌惮?
李纲连这些个弯弯绕都参不透,皇帝是简单的用忠、奸来区分派别的?简直是幼稚!活该当一辈子的太常卿,入阁拜相?下辈子吧!
搞明白一切的高俅越加从容,站在那里眼观鼻,鼻观心,彷佛这些人说的都是空气一样。皇帝果然已经觉察了气氛的异常,如此,童贯就更不可能死了!于是皇帝对着太宰王黼使了个眼色。
王黼身为政事堂首辅宰相,主持政务可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