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削藩的顺利相比,很多人事上的调动都或多或少遇到了阻碍。这些阻碍有些是明面上的,有些是暗地里的。明面上就是大臣们的奏疏和意见。不过已经被陛下的强力给压下了。至于暗地里的,则是交接的慢吞吞和很多小把戏。
但这些东西并不能改变什么,更不可能改变陛下的意思。
中下层官吏虽然是这个帝国的大部分官员,上层虽然只是少数。
但上层一旦变动了,那么新上层上位后,相对下面的任何官吏进行调动那实在是太简单了。
无论下面再怎么不愿意,无论下面的人是从公还是私来说,他们都是无奈的。从私,他们也不想被调离任何地方的班子的权力中枢,从公,他们知道换的人上来不一定能把地方治理好。
但他们什么都改变不了,他们最多只能让交接时间长一些,但不会让换人停止。
这段日子里,帝国的上上下下进行着大量的官员的大换血。
自上而下的换。
文官之后,就是武将。
帝国的武将制度其实比较特殊。
朝廷虽然有枢密使这个职位和一系列本该是最高军师部署机构,但实际上自从大宋形成了以北军南军为首的军事体系后,枢密院这个机构的名义作用一直是大于实际作用的。
也就是说,本来就该是总管军师的一把手枢密院多数只是传递帝王和南军北军等外放军队的传话筒而已。
但是陛下在文官更人到差不多的了时候,转过头来明确表示,枢密院要担负起它应该担负的责任和作用。他不能只是一个空壳子的存在,他就应该作为帝国的最高军师指挥所,而发挥他的一切作用。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武将的改革和更化,就必定会产生比先前文官的调动换人更为激烈的矛盾。
首先就是帝国三大最强天子剑,北军,南军,禁军。
这三军怎么改?从哪开始改?是把统帅的权力全部拿掉,或者干脆撤了他们,或者给他们留点权力?是只让他们带兵打仗,不让他们有决策,还是给点决策,还是什么?
这些都是大问题,而且都是在更化前都要想明白的,否则更化就无法开始。
作为帝国的新任帝王,迫不及待将年号改为太平的帝王习惯于跟自己的几个心腹一起商讨这些事。
一是同样年轻的新上任的丞相。
然后是同样新上任的几部尚书。
这些都是帝王的心腹。
关于军事的更化,他们的会议已经不止开过一次了。
今天陛下又把他们召集到崇政殿。
;朕很是烦忧,这事要尽快落定下来,不能再拖了,时间一长恐有麻烦...帝王背负双手在臣僚面前左右踱步,不掩饰自己的心烦意乱,在这些人面前,帝王觉得没必要掩饰。
众人都看兵部尚书,毕竟军事改革兵部提意见是理所当然的,本来就该是兵部拿意见。兵部尚书也有这个觉悟,拱手道:;陛下,主要在于三军,地方上的指挥使兵马我们暂且不用管,况且指挥使兵马权力本来就属于枢密院管辖。倒不用怎么动。关键就是北军南军禁军,这三军是关键...说到这,兵部尚书刻意停了一下。
果然,陛下随即便道:;嗯,禁军也不用动了。
众人都心知肚明,禁军统帅跟陛下是发小,铁的很。
;是,陛下。那问题就落到北军和南军了。这两军的情况不一样。
北军一直是李戎生大将军控制,在前朝基本上是由李大将军全权处理。除了必要的出兵权需要请示陛下之外,其他的都由北军高层自行为之。这虽然有违常例,但一直都是这样...
至于南军,情况则更为复杂一些。南军的上层基本上都由上官家族掌控,可以说南军是上官家的军队。臣说句不该说的话,北军只要拿掉李大将军,北军就不是李家军。但南军就算拿掉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