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不行,就放他孙子一人出去,随便找一家人寄养也是好的。
李儒了解施然的为人,只要李云开口请求,施然会念在昔日的交情,放过李云一家。
唯一的问题是柳山青的面子问题。
李儒对此也有决定,让李云主动提出来和他断绝父子关系,甚至让李云改姓。
只是想来容易,做起来难,李儒能下定这样的决心,李云却是个倔脾气,死都不肯。
李儒为此都和李云吵了好几次,最终只能作罢。
现在,李儒看到这份科举框架,觉得是一个机会,李云可以借此尝试向施然求职。他觉得以李云的能力,朝廷现在又这么缺人,尤其是河西那边,施然应该会答应。
完善好科举框架的一些缺漏,写上一些有关细节方面的建议,李儒没有立即交给玉儿,而是唤来了李云。
李云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李儒这次叫他过来,他就猜到肯定又是为了让他请求施然放他一家出去,他跟李儒断绝父子关系,改名换姓的事。
李云能理解李儒的良苦用心,也不愿意自己的儿子一辈子困在府里,但让他为此改名换姓,和李儒断绝父子关系,李云无论如何也做不到。
要让他这样做,他宁愿去死。
故,李云在来到李儒书房后,直截了当的说:“又是为了那事?我已经说过了,如果非要那样,我就带着墨儿一块自尽。”
李儒无奈地将写有科举框架的纸张递给李云:“你看看这个。”
李云认真看完,说:“父亲是想要我向秦王请求参加这次科考?”
李儒说:“这是一个机会,眼下漠南大捷,河西严重缺人,陛下、秦王这是推出科举之制,就是为了招揽天下贤才。为父建议你给秦王写信,求一个机会。不为李家,也不为你自己,就为了墨儿。”
李云沉默一会,说:“我试试吧。”
……
……
玉儿回宫时,宁清殿的偏殿里,群臣还在商量着科举的细则。
柳山青在龙椅上正襟危坐,看不出喜怒。施然则是一副悠哉的模样,吹了吹热茶,先递给柳山青,见柳山青不喝,再自己美滋滋的喝上一口。
见玉儿回来了,柳山青立即接过玉儿递来的文件。
倒不是李儒的回复有多么重要,这些大臣商量不出来科举的细则,而是这些大臣的屁股太歪,一个个提出来的细则,全都是偏向自家子弟,给黔首的孩子,制定一条又一条严苛的规则。
他们还找出一大堆听起来很正当的理由,说他们制定这样的细则是为了朝廷好,为了朝廷选拔更多的人才。
如,王侯将相、公卿子弟参加科考,无需缴费,免乡试、郡试,直接入朝试。黔首子弟则要参加乡试,缴纳一百钱费用。
参加郡试,缴纳一千钱费用。若能通过郡试,参加朝试,无论能否通过朝试,都会退还科考费用。
用这些大臣的话说,向黔首子弟收科考费用,不是为了钱,是为了剔除一些穷苦之人。在这些大臣看来,穷苦之人连吃饭都是问题,如何能读书,有真才实学。让他们参加科考,只是浪费县城官吏的时间,耽误国家选才大计。
听听,这说的多有道理。
换成一个没有主见、没脑子的人还真就信了。
可施然、柳山青是谁?这些人一张嘴就知道他们要放什么屁。所以任由他们说的再冠冕堂皇,施然就说了一句话。
“诸位都说的很有道理,既如此便依诸位所言,凡王侯将相、公卿子弟参加科考者,需缴一金科考费用,无论考过与否,都不退还。黔首子弟无需缴费。”
朝臣们闻言,纷纷脸色一变。有的刚要出来劝阻,施然接着说:“好了,科考缴费一则就这样定下来,下一条。”
朝臣们就算心里再不愿,又能说什么,只能老实下来,安安分分的想施然、柳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