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将至,河水破了冰,柳树发了芽,整个京城却仿佛仍处在一片冰天雪地中,没有谁敢于轻举妄动。
纵使是崇文阁里管理旧文卷的小吏,也感受到了那股山雨欲来的压迫感。
这一切不只源于怀王大逆不道的行为和皇帝的昏迷不醒,更源于沉默地在城外驻扎的七万大军。
七万!不是七万养尊处优的老爷兵,而是七万刚刚从对抗西戎人的战场上活下来的百战之师!
七万,哪一个正在京城里的官员念起这个数字能不心颤呢?
如果是往日,皇帝还平安无事,他们当然不怕,再多的军队,那也是朝廷的兵,归兵部管辖,一纸调令,还不是要乖乖的从哪来的回哪去。
偏偏是这个关头,这个时机。
因为国朝多年来军备废驰,兵不堪战,数年来对战西戎的将士在上下的默契中已经完全自成了一个体系,军事上统归于西北大都督府,后勤也是邻近的北方州府保障。
为了更好的发挥行政效率,几年磨合下来,北方州府的上下官员全成了太子的人,怠政的、靠关系的、上下其手的没有一个待的下去,通通被排挤走了。
此时战争刚刚结束,边境线上的硝烟味儿还没散尽,这套军政一体的战时体系自然还保存完好。
在寄予重望的太子意外身死后,北方各州的文武官员在完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就隔空达成了默契,全力配合荣淇。
只有把谋杀太子的势力尽数绞杀,才能保证他们自身的安全。
就在对于身家性命的担忧中,他们同仇敌忾,竟然造成了如今对京城的压迫之局。
想也知道,在皇帝病重昏迷的情况下,没有人能出来指挥大局,下头的人自然不敢放荣淇进城。
七万大军被拦在城外,荣淇一点儿也不见着急,她先是命大军在京外扎营,又派人四下出动采买物资,接着便是一天三趟的遣使向城内递交请愿书,请皇帝为太子报仇,将贼子明证典刑。
就这么送了几天,城里的人受不了了,有一位老大人派人出来告诉她,不要再往上送奏本了,送了也没有人看。
她心内暗笑两声,这才停止了这种按顿送奏折的行为。
这一日天气晴和,适合远行。
河面还漂着碎冰,手伸进去一片冰凉,明净的水面映着岸上的梅花,美得超脱人世,仿佛世外仙源。
荣淇带着亲卫步出营帐来到河边,京城还夹杂着寒意的风吹在她的脸上,她毫无感觉。这风和燕城乃至草原上的风一比,简直温柔多情得就像姑娘们的红酥手。
枝头的一朵梅花随风摇摆着身姿,飘飘摇摇的停在她的头上。她立刻有所发觉,摸索着从发丝中捻下花朵,随手扔进河里。
亲卫片刻不离她左右,只沉默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句话也不多说。
他是个小白杨一样挺拔的年轻小伙子,结实有力,从来不会多想一个为什么,对荣淇敬若神明。
若非他有这样的素质,绝对混不到荣淇身边担任亲卫。
在这个时候,荣淇也不敢卸甲,她着了一身软甲,背后插着两只□□,就这样一边沿着河岸漫步,一边琢磨她的心事。
七万大军的连营绵延不断,将目力所及的河岸围住,不远处就是休整营帐的士兵,他们远远的向荣淇敬礼,并不过来打扰。
当天天黑时,城内流出一个消息,昏迷的皇帝终究没有挺过去,悄无声息的死了。
冒险传出消息的人是东宫的一名属官,日前刚与荣淇等人联系上。他趁着混乱一直值宿在东宫,伺机监视宫里的动向。
他是个十分机敏伶俐之人,虽然皇帝驾崩之事还没有传出宫外,但仅凭着所见的蛛丝马迹,他就大胆下了判断,并在第一时间把这一宝贵的消息传了出来。
这个消息太重要了,这个传消息的时机把握得太准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