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青竹从未接触过经书,每本都翻着看了下,不甚明白,最终还是随手挑了本《金刚经》。
平时练字陆青竹都是写曾经学过的《诗经》中的内容,不用盯着书本抄写,更不怕写错了。
但《金刚经》她从未读过,又看不懂,就怕漏掉一两个字,一边看一边抄写就格外缓慢了,生怕哪里写错整张就毁掉了。
抄完一页后,陆青竹便没有再继续了,抱着顾星沉送回来的字帖回了家。
只有双胞胎在家,脸颊通红、额头冒汗,一副刚从外面回来的模样。
“去哪里了?”
青菊回道:“和青梅一起去地里给奶奶他们送绿豆汤了。”
“哦。”
陆青竹将字帖送回屋里放好,便去灶房做饭了。
兄长们也跟着去了地里干活儿,傍晚时跟着家中长辈一起归家,陆青竹做好了饭,双胞胎端着饭菜上桌,劳作了一天后,进门洗洗手便能吃上饭,也算一种幸福了。
饭后,陆青竹喊住陆青榆:“四哥,字帖我给你拿回来了,就在我屋里,和书放在一起。”
“已经拿到了?”陆青榆惊喜万分,也顾不得其他,立刻去了陆青竹屋里,找到字帖看了起来,惊叹连连。
陆青竹:“……”
写得挺好,就是除了好看她也看不出别的了,也不知道陆青榆到底在惊叹什么?
看陆青榆舍不得放手的模样,陆青竹便不再管,出门烧水洗澡去了。
*
《金刚经》字数并不是很多,陆青竹认真抄写了三天时间才没有任何失误的抄写完一篇。
在这之后,她写了一封简短的回信,希望顾星沉、若愚以及陆学武能平安归来。
给陆学武写的信,她并没有一同送出去,多少还是担心他为此受到影响。
给顾星沉的回信送走后,陆青竹的心情也渐渐平缓下来,没有再过多的去想西北战事——其实想再多也无济于事,只是徒增烦恼罢了。
但西北战事,经过缓慢的发酵期,还是从京城流传开了,去过青山镇的村民听到这些事情,回村难免议论几句,渐渐也就成了人尽皆知的事情。
陆孙氏在家感叹道:“若是前朝,但凡哪里打仗了,就开始大肆征兵。死人的速度压根赶不上征兵的需求,听老一辈人说,那时候男人女人都和牲口差不多,生七八个都是常态了。”
陆青竹一个哆嗦,完全是被吓得。
怪不得后世会流传古代人均三十岁的说法,除了医疗条件的影响,只怕生孩子也占比很重啊。
“是啊,西北这仗也不知道要打多久?”陆大嫂忧心忡忡说道:“若打个一两年不停,只怕早晚要征兵的。”
战争对男丁的损耗是极大且快速的,若西北战事持续,陆家要面对的便是到底谁去参军的问题?
陆青竹想了想,还是说道:“二堂哥已经去了。”
“什么?”
“我说,西北战事刚起时,二堂哥便去西北了,这会只怕已经上过战场了。”
陆大嫂脸色都变了:“这孩子怎么……他的手都那样了,他怎么敢去打仗?”
陆孙氏虽稳得住,但神色也跟着有了变化,她严肃地看着陆青竹,问道:“你什么时候知道的?”
陆青竹老实说道:“我给四哥拿字帖那天吧。不过那个时候,二堂哥已经到西北了。”
“这么早?”陆大嫂惊呼。
“嗯。小哥哥去年便回京了,西北战事刚起,他们便从京城出发去了西北。”
陆大嫂:“……”
陆孙氏:“……”
陆青竹看看陆大嫂,再看看陆孙氏,“怎么了?”
“他一个文弱公子……”陆大嫂顿了顿,继续说道:“还能去打仗?”
陆大嫂甚至怀疑顾星沉能不能耍得起刀剑。
陆青竹哭笑不得:“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