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高季辅经过了一番友好的交流,双方很快便达成合作的意向。
至于李泰所提张玄素的儿子或者徒弟,高季辅也只当笑话,并不会真推举他们。
说到底,高季辅跟李泰不是上下属的关系,严格来说只是合作关系。
像这次,李泰提议派遣儒生去吐蕃境内开设汉语学府,强化吐蕃与大唐之间的联系。
这对鸿胪寺而言,是进一步强化鸿胪寺职责,非常符合儒家一直以来宣传的教化观念。
如果这事是个人行为,那爱去去,不爱去算了。
但这件事上升到国家层面,只要是有一定政治觉悟的人,都会发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单是传播大唐文化,对重整华夏的大唐来说,就非常有必要对周围一圈进行传播。
应该怎么说呢,就好像你祖上阔过了,你现在重振门楣,是不是应该跟周围通知一声。
而且这种事情还真轮不上李泰的农业学府,主要是农业学府的水平太次了!
这种国与国的交流,就算没有派遣大唐的顶尖人才去,但至少也要派遣个精英过去吧。
农业学府出来的学员,那对标的是小吏,儒学经典的教育更是接近于零。
这样的情况下,这种事情不让儒家上,难道还让农业学员过去,大唐丢得起这脸面吗!
所以,这件事情如果一直都没提出来也就算了,但提出来了,去得那肯定是儒家。
说实话,李泰的心眼比较小,但说到底李泰可以让儒家难受,但做不到根除掉儒学的。
甚至李泰也不会去根除儒学,因为全盘否定儒学终究需要新的学说去替代儒学。
到时候被佛家钻了空子那要哭死,至于道家学说太高深了,不适合作为蒙学教材。
至少在这时代,儒学说一句七世纪的灯塔理论,绝对不过分。
但这不是自己想要的。
所以,李泰想尝试改造儒学,让儒生别一门心思的栽在大唐里考试,靠科举的学问。
虽然编制是真的香,但你也要有梦想啊,就不能世界那么大,去传播儒学吗!
所以,李泰是想要培养一批,类似与传教士一样,到各种各样的地方传播儒学的人。
哪怕这些人懂得一点技术,也懂得一些知识都没有什么问题,最重要得是他们要愿意走出华夏,去世界各地去传播儒学,哪怕全心全意的纯粹为其他民族奋斗也没有什么关系。
只是他们落叶归根时他们需要懂得写论文或者文章,证明自己这些年真的在传播儒学。
主要是通过他们的文章论文,让后人清楚知道当地的情况,再然后自然没有什么当地人,有得只是学习汉族文化语言的新汉人!
怀着这样的想法,李泰想要在吐蕃这里试一试,做一下简单实验。
只要儒生忍不住对推动吐蕃向大唐方向进行改革,别管这改革到底多成功或失败,只要留下汉文化烙印,那将来自己再对吐蕃动手,打赢了就不会像现在这样。
要管理,管理成本太高,要掠夺,掠夺的价值太低,鸡肋!大大的鸡肋!
简单的说,自己需要有人过去帮助一下吐蕃应该怎么样剥削自己人,怎么样搜刮财富,以及怎么样学会汉语,如果能够引起内斗那就更好了……
这些事情,除了儒家,还能谁能帮助自己能做好。
这就好像是,落后不一定挨打,但落后又有财富,这不打你打谁。
总而言之,这次的事对李泰来说,也就只是提供一个主意,尝试一次实验,如果能顺路把张玄素的子女或者学生送到吐蕃去,就更高兴了。
李泰与高季辅商量好了事情,高季辅便是送着李泰离开了鸿胪寺。
至于这件事什么时候提,那自然是要等到吐蕃使者下次过来。
毕竟是战败国,年年过来进贡是基础礼仪,所以李泰倒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