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夫道揆,天子三公之事”陈了翁始末
未央宫,清凉殿。火然文m
一声高宣过后,皇帝立起,依礼法目送公卿,看着董承离去后,他并未急着坐下,却是悠然的看着殿外槐树:“荀君以为,太尉这番话有几分出自真心?”
荀攸也跟着站立在侧,闻言转身,拱手道:“真心私意,其实并无区别。”
这本来是皇帝与黄琬之间互相默契、各取所需的行为,董承不停的表示要在其中插一只手,皇帝没什么表示,倒也让他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依荀攸所言,董承的用心并不单纯
“为了一个吴硕,便苦心孤诣若此,我却是不信的。”皇帝轻吁了口气,纤长的手指摆弄着衣袖:“且不说吴硕的品性,单说是他的为人,就做不出这等事。”说着,他哂笑一声,将袖子抖落遮住双手:“欲盖弥彰,他以为他瞒得住我?”
“自然是圣明无过于陛下。”荀攸低声应道,意有所指:“董公这些年大度了不少,记得当初他与黄公、马公等人关系都不甚融洽又或许,董公本没有想要瞒住陛下。”
殿内一时静了静,喝足了雨水的鸟儿在庭间清脆的叫着,隔着重牙叠宇的殿落,显得格外悠长。
“尚书令的位置不能闲置太久。”站立着的皇帝终于有所回应,展袖坐回榻上,似是没有留意到荀攸的话:“既然他有心,如今也没有别的合适人选,就劳烦荀君去传诏,让仆射吴硕接任尚书令,也算是循资叙进了。”
“臣谨诺。”荀攸面色不改,低头应了下来,微阖的眉目在垂时悄然敛去半分锐芒。
应诺之后,荀攸没有急着告退,而是仍站在原处,似乎有所恭听。
“弘农太守高有奏疏。”皇帝忽然开口说道,并冲荀攸摆了摆手,指使他坐回榻上:“说是那些没被捉尽的蝗虫,成群飞过函谷关,境内几无孑遗。他已派快马行文告知前将军,提醒河南、河内、豫州等地,要事先有所绸缪。想必过些日子,彼等便都会有受灾的奏陈上来,不过有关中灭蝗的成例在,彼等残余的蝗群,应当不会对前将军等人带来多少麻烦。”
蝗虫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流动性强,能在短短数日之内吃光一个地方的农作物,然后一夜之间飞到数十里之外,搜捕的人往往疲于奔波,很难将其一网打尽。这次关中上下一心,又有捕蝗使亲临指导百姓的灭蝗工作,许多蝗虫除了被捕杀的,大都往东飞去它们本也是从凉州一带飞过来的。
若是能严格遵从朝廷在关中的执行力与相关政策,这些逃散的‘残兵’也不足为虑。
“关中之民深感陛下为民戴罪的仁义与恩惠,于是愿为从命,捕蝗吃蝗。”荀攸却并不抱乐观的态度,他摇了摇头,轻声叹道:“而河内、河南、豫州等地多残破不堪,人心离散。其下官吏又多奸猾,百姓如何敢效仿关中之民,踊跃灭蝗?何况这次旱灾不仅乎于关中,听闻兖州、河南等中原之地也有旱魃、螟蛉……关东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州郡,又要遭受一番磨难了。”
“徐、刘艾等人清正廉直,多有政声,不会将事态加剧。河南一带大多都是民屯、军屯,这次旱蝗,关中屯田未曾遭受太大损失,全有赖于屯户齐心协力,想必河南屯户也当是如此。”皇帝轻声说着,忽然一笑,语气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幸灾乐祸:“河南、豫州眼下尚不是朝廷腹心,非是一时之重……而蝗群东去,必会进入兖州一带,也不知能不能跨过大河……”
荀攸眼皮一跳,忽地仿佛联系到了什么。
御史中丞桓典敢于自咎,不顾个人颜面,全力支持皇帝严惩侯汶等人,并提请皇帝将揭露侯汶不法情事的原侍御史董芬重新启用。董芬当初因为性情耿直,寻衅劾奏贾诩而被皇帝免官,退居弘农乡里。这一次重新出现在众人视野,又拜为治书侍御史,在御史台内的声势几不弱于中丞桓典,令人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