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她娘,“娘,你也带我回去吧,我好久没见大舅舅二舅舅了,还有外翁外婆。”
在以前小余桑的记忆里,她外家的亲戚,实在印象不深,余桑想亲自去看看。
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是为秋社,大多数普通人家的妇女都回娘家,晚上回来时,娘家的外翁姨舅等拿出一些新葫芦儿、新枣儿作为礼物相赠,风俗认为这样会给外甥带来好运。
余桑又把香菇的菌种母种制作了。
田里的稻草差不多晒干了,扎成一捆一捆的,余满山拿了一根长竹竿,一捆捆地串在上面挑回来。
余桑提前跟余满山说了,要挑好的稻草过段时间种平菇,余满山把家里大多数钱财都赌在上面,自然留心,专门把好的往家里挑,差一点的堆在院坝边,堆叠成一个草垛。
还有要往方地主家挑,方老头对稻草倒没管那么紧,但仍然除去交秋租的,也是六四分成。
每日傍晚前,大家都回来了,余桑就教三个哥哥现代的数学算法,余满山也跟着在旁边听。
终于,秋社日到了。
一大早,阿李就给余桑梳洗干净,扎了丸子头,用布袋子提了两斗米,余桑估计有二十来斤,她爹前几天可是舂米舂了很久。
她的外家李家,离她家据说有九里路,那个村叫大石坝。
她娘背了米,牵着她往大石坝村走。
走了大概五里路的时候,余桑还真看到一块很大的石坝,上面晒了粮食菜干之类的,足有现代半个足球场那么大,还是整体的石头石坝,不是石板拼的。
余桑走路没注意,忽然有个声音喊她:“余满山家的小女娃,你怎么在这儿?”
余桑抬头朝声音来源处望去,她吃惊道:“卖草鞋的老翁翁,你怎么在这里?你不是住乌安塘那边的吗?”
老大爷笑嘻嘻:“我走人家呢,亲戚家娶媳妇儿,我早点过来帮忙。”
余桑还挺喜欢这个健谈的老大爷,余桑回他道:“我跟我娘去我外翁家。”
老大爷赶时间先走了,过了一刻多钟,余桑也到了外翁家。
屋前有几畦水田,一条泥巴小路直通一个带石板院坝的人家。
余桑远远就看到院坝里两条条凳放着,一条上坐着一个穿绛红色棉布衣服的女人。
女人梳着包髻,一看路这头阿李出现了,她赶忙从条凳上坐起来,直接往泥巴小路这边迎了过来。
余桑看着迎过来的中年妇女,她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她的二舅娘沈氏。
她娘阿李奇怪道:“怎么今天她这么热情?往常最是冷脸又爱说闲话了。”
看沈氏走近,她娘就没敢嘀咕了。
沈氏热情地过来,挽了她娘手臂,道:“小姑子这么早就回来了,怎么这么见外还带东西?回娘家你能回来大家就欣喜了,还带什么东西......”
又看余桑道:“余桑今天也来了啊。”
沈氏的热情仿佛不在余桑身上,看了一眼又看回阿李背上的背篓,“要是我没换衣服,我就帮你背了,恰好换了衣服,等下也要回娘家,我没走,是专门在等你咧。”
她神神秘秘道:“等下有事跟你说!”
余桑和阿李不知道沈氏有什么事要说,两人都一头雾水。
余桑看着旁边沈氏的棉布衣裙,她又多了一个愿望,给她娘阿李也买一套带花色的棉布衣裙穿!
几步路就到了堂屋门口,一个十五岁左右的年轻女孩腰上系着围腰,正端着一个木盆往外走,看到阿李到了门口,喊道:“诶,小姑姑回来了?昨天我娘还念叨你呢。”
她又看向余桑,问她:“桑妹妹的病好了吧?”
余桑点头,“大姐姐好。”
这好像是大舅家的大女儿,不像她一样有名字,外人称呼一句“李大娘子”,要是熟悉的人,就喊“李大丫”。
她仔细朝女孩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