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80、声名(1 / 3)

试题难度的增加也让文靖安马前失蹄了一回。

两天后初覆发案, 这回案首就不是他了,而是另一个来自晋宁县的学子。

他的名次只排到了第二。

对于一般学子来说第二也足够风光了,但对于要冲刺小三元的文靖安来说却是有一定危险性的, 因为府试的最终成绩也是取三场考试的平均成绩,他头场拿了案首不表示最终的案首就是他。

宋教谕亲自去府衙托关系打听, 回来才得知文靖安这次是在五经文那一题出了差错,知府大人认为他的文章太过“旧俗”, 缺少了“灵性”。

这点文靖安百口莫辩,这些年他全部的八股文写作思路都是往“歌颂先贤, 赞颂皇帝”这方面来靠的, 这是他跟林宁宴总结出来的科举秘籍,客观来说这当然是制胜法宝,但科举考试有时候真的很讲运气,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文章这种东西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利波特, 科考时写的文章如果恰好遇到品味相投的考官,成绩自然会好一些。

科举考试的另一个弊端也正在此, 八股文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文章是否优劣与考官评判有很大关系,我们常听说“人治法治”, 那么延伸一下, 科举考试就是“人考”而非“法考”了。

就拿文靖安这次遇到的主考官知府大人来说,他显然更喜欢有灵性一些的文章,至于怎样才算有灵性自然是他说了算,天王老子也猜不透他的心思。

不过结果已是如此,文靖安便不必耿耿于怀了, 毕竟最终结果还没有出来,案首未必就不是他,只是留了一个悬念,只盼到终覆的时候给那位主考官知府大人留下一个机灵点的印象。

初覆发案后的第二日,终覆如期而至。

头场时两千多的考生,到这时仅剩两百人上下,由此可知府试的录取比例在十比一左右。

最后的考试定在府衙的礼堂。

和县试时一样,府试的终覆就是走个过场,只是府试的终覆相对正式一些,上次县试终覆王所思让文靖安等考生口头背诵《圣谕广训》就算了,这回府试终覆知府则让他们动用纸笔,将《圣谕广训》默写下来。

文靖安写完之后检查了两遍随后将上交答卷。

能进入到终覆也就意味着这次府试通过了,因此默写一项自然无人出差错,很快全部考生便都交了答卷。

知府大人和一众考官象征性抽查了几份,然后略作讨论,最后由知府大人拿着考卷一个个将考生叫到台案前问询,考生们基本都是第一次见到这种级别的大官,知府大人穿的又是胸前织有鹭鸶图案的青色官服,自有一番法度威严,因此还真有些考生哆哆嗦嗦,被吓得说不出话来。

文靖安自然不会。

知府大人瞧了眼他的供单和县试结单,眼神稍微变了变,问道:“你就是文靖安?”

文靖安赶紧行礼,回道:“正是学生。”

这知府姓申,申大人其实在考场的时候早就暗中观察过文靖安,一来文靖安是永宁县县试案首,值得他多看一眼;二来他在与王所思来往的公函中看到过文靖安的名字,知道《端午》和《七夕》两首诗是文靖安往年所写,诗才非同寻常。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可是出自你手?”

文靖安:“陈年旧作难登大雅之堂,让大人见笑了。”

申知府:“那可不能见笑,如此佳句都上不得厅堂,那何人诗句可登堂入室?”

文靖安:“学生惭愧。”

申知府:“这些年你可有其他诗作?”

文靖安:“回大人,学生这些年一心苦读圣贤书,专心科考,五言八韵诗倒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