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虑了。”
顾衍此时已经缓过气来,笑着问自己的侄子,“哦?阿熙为何这么想?”
“王上意在六国多年,今年将军们大胜而归。连下几十城这样的战功,是先前从未有过的。即使是战神白起,也不能在几个月内一口气攻破几十座城池。这样的速度代表着很多城市都是望风而向,或者遭到了内部的叛乱。这也代表着叔父同化六国百姓的计策已经初见成效,百姓们饱受战乱之苦,皆思和平。”
顾衍没想到顾熙能这样想这个事情,没用打断他的话,而是认真地听着。
顾衍的态度给了顾熙鼓励,他抿了抿嘴继续说,“所以,我认为王上已经在设计一统六国的战争了。照现在的进度,恐怕要不了三十年,秦国境内就会无战可打,无功可立。叔父设计科举制度也是为了给未来无法立功的百姓一个出路。到那个时候,军功恐怕就不是评判一个官员的唯一标准了。”
“父亲不过是担忧我如果不参军立功,会在以后被同僚欺负罢了。”可是如果评判标准改变,顾熙那个时候参不参军其实也无所谓了。
顾衍没想到自己的侄子小小年纪竟然能把朝政分析的如此深刻,顿时笑了起来。“哈哈哈,阿熙以后可愿到朝堂之上帮叔父?”顾衍忽然起了爱才之心,不想让顾熙在郡县空耗才华。此时,他不是顾家的嫡次子,而是大秦的丞相。
顾熙摇摇头,“叔父,现在说这个还太早。”未来是什么样没人能保证,顾熙不想现在就答应当朝丞相这种大事。而且,“熙还没有娶亲,还不知道未来的主母怎么看熙为官这件事呢!”
几乎同样的猜测,也发生在万里之外的韩国首都新郑。
韩丞相府,韩丞相张平正和自己的长子闲谈,在聊起秦丞相时他感慨道,“顾丞相乃不世之才,天人之相。若是生在我韩国,当救我于水火啊!”
张良想起在秦国见到的那个亲和青年,虽然没用说什么,可是在心里想着,那样心思纯洁的人如果生在韩国,恐怕会非常痛苦吧!韩王不似秦王那样用人不疑,反而总是想着制衡臣子,所以自己家五世相韩也没有什么政绩。
“秦国虽然野心勃勃,但这位丞相推行的国策与商君的理念相悖,恐会削弱秦国的战斗力。”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顾衍是个对百姓更加宽和仁慈的丞相,这与秦国起家时推行的铁血手段背道而驰。张平淡笑着说,“如此,今年过后我韩国能有一丝喘息的机会了。”他们从来没有期待过秦国能放过韩国,只求这个时间能晚一些。
“儿子不同意。”听到自己父亲这样乐观的估计顾衍和秦王,张良第一次提出反对,“秦丞相为民着想不错,放粮赈灾,建立书馆看似消耗国力,实则不然。纸张、农具和肥料的贩卖不知为秦国来带多少粮钱,而且秦国商队每到一国就散播秦君仁义,宰相爱民的言论,如今六国之内,百姓谈起他必称丞相,六国之境无不思秦。”
“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长此以往,秦国不需大批军队,六国自然会降。”原本他对普通百姓对国家的影响没那么重视,但这次游历让张良深刻认识到顾衍在百姓中的号召力。在六国贵族根本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的时候,顾衍已经将人心牢牢把握在手中了。
他有些担忧的说,“听闻此次秦国攻我三家(1),有很多城池不战而降,盖因百姓拥护城外秦军而厌恶城内官吏。秦国散布消息,只要不战而降的城池、村庄都可以免税一年,秦国还会派农官指导百姓耕作,提供最新的农具和肥料。如果有他国遗民愿意学习秦律秦文,秦国还会给通过考核者提供官吏岗位。”
“父亲,那秦相并非消耗秦国国力啊!”他严肃的对着自己的父亲行礼,“秦相如此行事,想必秦王已经做好吞并六国的打算,这些举动都是为一统六国做准备。父亲应该早做准备了。”虽然自小父亲就给他说家族历史,说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