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来说,郭允厚提出来的给百姓们加码,让百姓们迁移到海外去应该是个好办法。
然而实际上,这很容易就会早被强制迁移的百姓还有早期好处比较少的百姓心里不舒服。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自古便是如此。
再说了,地盘有远有近,土地有好有坏,怎么分?怎么忽悠着百姓们迁移过去?
再者说了,就算是解决了百姓们愿意迁移的问题,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没解决呢。
大明的百姓大量外迁之后,本土的人口是不是够用?
工业革命这种东西,不是说把蒸汽机给造出来就完事儿了,也不是把什么纺纱机一类的玩意给造出来就代表着工业革命了。
先进的技术从来都不是革命的最根本原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人口问题。
所谓的革命,最本质的原因这些先进技术出现后会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让原本依赖某些手工业为生的普通人失去了维生的条件之后才产生的变革。
但是大明自己的百姓都不够用,现在就开始扯什么工业革命,是不是有点儿扯蛋了?
更何况,除了这些先进技术的出现之外,另一个支撑工业革命的条件就是人才。
别管是二十一世纪还是什么时候,最贵的永远都是人才——大明人也不傻,榜下捉婿了解一下?
现在的大明要说人才,肯定有,但是基本上已经被崇祯皇帝给网罗一空了。
从墨家被网罗进皇家学院到百家学说都开始重新活跃在朝堂之上,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人才。
但是再往下呢?
除去举人秀才和童生之外,剩下的百姓有多少是识字的?
毫不客气的说,大量的百姓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更别写会写自己名字这么高大上的事情了。
然后,指望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工业革命?
醒醒吧,崇祯皇帝哪怕是忙活到了崇祯十三年,也不过是刚刚打下了工业革命的地基,真想实现,估计起码得崇祯二十年以后,甚至于更往后的时间才有希望。
综合这些个条件来判断,崇祯皇帝必须考虑的就是怎么保证大明本土跟其他要迁移过去的人口比例。
强干弱枝是肯定的,别管是同样姓朱的藩王还是远在天边的奴尔干都司和叶尔羌那些地方,都是如此。
迁移百姓是肯定要迁移的,但是必须保证大明本土的人口和技术,能够对这些地方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碾压优势才行。
否则的话,万一哪一天闹出点儿乐子来,最终蛋疼的还是崇祯皇帝。
纠结了半天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口道:“愿意迁移的多给些土地便是,不愿意迁移的也不要勉强,眼下还是以迁移屯垦卫所为主。”
正说话间,成国公朱纯臣和英国公张之极也已经赶到了宫中。
崇祯皇帝命人给朱纯臣和张之极准备了凳子之后,便直接开口道:“阿敏和莽古尔泰送上来的奏章,想必两位爱卿也知道吧?”
朱纯臣道:“启奏陛下,臣原本也在谋划此事。
亦力把里倒还好说一些,但是葱岭、撒里库儿,还有乌思藏那边的俄力思一线,可都是与莫卧儿接壤。
而莫卧儿之地不服王化,多有不臣之举,臣已经与五军都督府众位同僚在商讨出兵之事。”
郭允厚瞄了朱纯臣一眼,躬身道:“启奏陛下,国库里,也没多少余钱啊!”
崇祯皇帝听着郭允厚那充满了无限怨念的语气,也不禁打了个寒颤——这得是多大在怨念,才能让郭允厚喊出这种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的话来!
点了点头后,崇祯皇帝道:“莫卧儿之事,暂且搁后在议,起码也要到崇祯十五年之后再议。
如今大明连年征战,国力民力都大量消耗在了战场上,必须要与民休养了。
更何况,铁道的修建还不能停下,也在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