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认了与汉塞尔的合作后,保罗·格莱曼开始考虑领地里的农业问题。
首先是土地所有权上,在名义上,阿尔达领的所有土地均属于格莱曼家族,就像天朝古代天下所有的土地都属于皇帝一样,但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是如下归属的:近三分之一的耕地直属于领主府,土地上的产出也全部属于格莱曼家族,三分之一强的土地被各个村镇的大地主和乡绅(包括格莱曼家族的家臣们)所占据,每年向领主府缴纳赋税,剩余的产出归于他们自己,三分之一弱的土地属于数量不少的的自耕农或小地主。
按照一般的套路,伯爵大人应该来一场暴力或者温和的土地再分配改革,让领地里的农民人人都有一块能够养活自己和家人的田地,做到耕者有其田,然后人人齐颂领主的英名。但是保罗期盼的可不是小农经济下幸福的田园牧歌生活,他憧憬的是工业化的机器大生产,而小农经济是通往工业化之路的重大障碍之一。
首先,小农经济把大量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限制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劳动力的缺乏将限制工业的发展速度。
其次,小农经济的自给性和不稳定性,使广大小农的生活贫困,没有力量购买更多的消费品,这就造成市场的狭窄,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再次,小农经济力量薄弱,难以购买价格昂贵的机器,也无力采用其他新技术或者进行大规模的土壤改良和兴修水利等,从而不利于提高耕地的产量。
最后,小块土地长期存在还会妨碍农业分工的加强,束缚经济作物的扩大,延缓农产品商品化的进展。
以上这些因素都将阻止工业化的发展。且不说小农经济在天朝近代史中的负面作用,就拿法国和英国的近代土地制度对两国工业化的影响作比较就能说明很多问题。
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后,摧毁了旧的封建土地关系,剥夺贵族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使其成为小土地所有者,这在当时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还提高了农民们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以小块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在法国持续了100多年。小农经济逐渐成为工业发展的羁绊,拖延了法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历史进程,这是法国19世纪后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英国就不同了,虽然被比喻为“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使无数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期间充满着暴力、压迫,引发了无数悲剧,但客观上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有利条件。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谋生进入城市,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也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自由劳动力。而圈地运动使得大量原先被划分为小块的土地连成一片,可以更加方便地种植新的农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灌溉系统,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这些都是小农小户无力独自承担的,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整体产量。
这也是为什么18世纪法国的科学发展同样硕果累累,工业革命却首先发生在英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保罗非但不想“均田地”,而且想把土地进一步集中起来。领主府和各大地主所拥有的土地在所有权上已经够集中了,但是在地理上还比较分散,他需要协调各方拥有者进行土地置换,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土地流转与经营集中,促进大型农场的建立和推广农业机械化,以及根据耕地的分布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对于那些自耕农和小地主,使用暴力手段剥夺他们的所有权不在保罗的考虑范围之内,上一世的出身和所接受的教育让他不愿意背叛自己的“精神阶级”。既然已经存在了,那就作为大农场经济的补充,同等条件下的单位产量还要高一些,毕竟天朝的精耕细作养活十几亿的人口,还是有很多优点的。他打算以村为单位建立农会、合作社一类的组织,由领主府出钱置办农具、耕牛等生产资料,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