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溪所部人马,大概在寅时三刻左右,全数抵达河岸。
与沈溪预料鞑靼人很可能会趁着明军在河滩上立足未稳发动攻击不同,鞑靼人在距离渡口大概十里左右的地方便扎营,双方营地间的距离不到五里,明军被极大限度地压缩在榆溪河北岸河湾地带。
这形势,跟当年刘大夏领兵出征遇挫,在榆溪河受阻不得南下的局面几乎一模一样。
不过当时刘大夏手上至少有五六万兵马,而沈溪这次加上民夫也只有一万五千人,当然沈溪军中的武器装备要比当年的刘大夏好得太多。
发现河上船只起火后,沈溪马上下令全军原地抢修防御工事,沈溪军中有不少人都是跟他从土木堡的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这些士兵在那场以弱胜强的大战中没学会别的,就学会挖坑了。
榆溪河北岸地质松软,并不是晚秋入冬时的冻土,在这里挖坑比起当年在土木堡挖坑容易多了。
沈溪抵达河岸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组织防御,跟土木堡之战不同的是,这次没有现成的土堡作为倚靠,沈溪只能尽可能把篱笆扎牢,壕沟尽可能多地挖,然后拼命给鞑靼骑兵制造各种障碍。
之前士兵们不知沈溪为何要带那么多麻袋,到了现在才发现,原来这些轻巧又不占地方的东西全都能用上。
抵达河岸尚未到天明这段时间,所有士兵都用随身携带的“工兵铲”去挖掘战壕,不到一个时辰内,第一条防线便已成形。
整条堑壕由西北到东南共四里长,坑深约五尺,宽度约为九尺,上面再堆砌三尺高的沙袋,基本上底层每一个沙袋间都露出高半尺,宽一尺的射击孔。
由于渡口正好处在榆溪河河湾中心部位,所以这道堑壕呈现出一道完美的弧线,几乎把所有陆地方向完全堵死,鞑靼兵马就算想要绕道发起攻击,也只能在榆溪河上想办法。
“大人……已在堑壕前设置拒马、陷马坑、地雷和铁蒺藜……”荆越前来汇报防御阵地构筑情况。
此时沈溪没有想如何过河的问题,而是留在防御阵地前沿现场指挥,为官兵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第一线防御阵线虽然因为赶时间显得有些粗糙,但实用性方面一点都不弱,关键在于堑壕前方大量额外的防御措施,大批黑火药制造的“土地雷”就不说了,后世抗日战争期间就算没学过化学的普通农民也都会制作,单说这个陷马坑,直径大约十多公分,深约为三四十公分,坑底插有削尖的竹刀和钢刺,表面铺设干草做掩护,骑兵只要经过其间,马蹄很容易踩空掉进去,轻则马腿折断,重则竹刀和钢刺直接刺穿,战马当场就废了,而掉下战马的骑兵连步兵都不如,只能任人鱼肉。
沈溪点了点头,问道:“现在各个部队全撤回来了吧?”
荆越道:“负责殿后的小王将军和刘老二所部人马都已撤回,后面应该没有其他部队了,就算有些许掉队的官兵,也能在斥候引导下通过战壕前方的危险地带!”
沈溪抬手下令:“这就好。前期挖掘战壕的官兵即刻进入阵地休息,炊事兵埋锅造饭烧开水。后续部队以第一道堑壕为基准,每隔一百步就挖掘一道堑壕,堑壕与堑壕之间以交通沟相连,其他地方全部布设地雷、铁蒺藜和陷马坑等设施,若是第一道战线告急,所有官兵通过交通壕退到第二道堑壕,然后炸毁交通壕。目前暂时先挖掘三道堑壕,等挖掘完毕大家伙儿才能休息。”
在沈溪下令后,第一批官兵终于可以进入堑壕休息,由于实在太过疲倦,官兵们很快便倚靠着坑壁沉沉睡了过去。
其他官兵就算再累再饿,也知道修筑防御阵地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0全都咬牙坚持,整个榆溪河河湾地区,迅速成为了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
见部队完全按照自己的吩咐行事,没有出现一例偷奸耍滑的现象,沈溪大为欣慰。这时胡嵩跃带着人过来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