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长安街一座普通的四合院门前,谢迁从马车上下来,拿着弹劾张氏兄弟的奏疏,一路回到堂屋,心里满是担忧。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谢迁心里很是忧虑。
以他的职业素养,应该把奏疏票拟后呈递司礼监,但因为他之前受张太后所托维护张氏兄弟周全,无法做到秉公办理。
谢迁心里不停地为自己开脱:“怎么说他二人也是皇亲国戚,太后和陛下不会出手惩治,若这件事继续发酵,倒霉的只会是上奏之人,我这么做其实是避免事态恶化,保护这些上奏人!”
谢迁这边正焦虑不安,不知该如何处置时,突然门房前来禀告,说是都察院左都御史洪钟和吏部尚书何鉴联袂来访。
谢迁有些担心:“这二人不必说便是为外戚作恶而来,若任由事情发展下去,朝野都不得安宁!不行,不行,一定要把事情弹压下去!”
谢迁出来迎接洪钟和何鉴进门。
进了正堂,没等坐下何鉴便把来意说明:“……于乔,你应该听说了,都察院和科道几十名官员联名参奏寿宁侯和建昌侯行事无忌,视王法如无物。尤其是建昌侯,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引发众怒。甚至有人说此兄弟二人是陛下登基之初京师匪案元凶,要求朝廷彻查……奏疏应该已到你这里了吧?”
谢迁脸色不善:“既然说是上疏,那就该等陛下圣裁,你们到老夫这里来做什么?再者,要处置两个国舅,非得经过陛下准允才可,你们以为在当前情况下,陛下会出面管这事儿?又或者你们想让我徇私,来个先斩后奏?”
何鉴看了洪钟一眼,洪钟回避地侧过头,显然是不想跟谢迁说理。
之前谢迁议定阉党,差点儿把洪钟也一并纳入名册中。谢迁给洪钟定下的罪名是“徇瑾挞御史”,意思是按照刘瑾的吩咐鞭挞御史言官。那时洪钟是左都御史,谢迁这么判定有一定道理,但却把洪钟给得罪惨了。
何鉴叹道:“于乔不必咄咄逼人,我不过是就事论事罢了,朝野传得沸沸扬扬,建昌侯光天化日之下强抢民女不说,还公然将女子夫家人下狱,并以军法定下通藩大罪,择日斩首,根本就是草菅人命……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大明以律法立世,难道于乔忍心看到百姓因此蒙受不白之冤?”
“老夫堂堂首辅,日理万机,怎么尽拿鸡毛蒜皮的小事来烦人!”
谢迁语气冷漠,好似对何鉴所言一点儿都不关心。
何鉴无奈地道:“于乔,我来是跟你商议,怎么上疏陛下,你怎么……唉!难道听到有人为恶,也要无动于衷?”
谢迁脸色漆黑:“涉及皇亲国戚,就不再是普通朝事,现在我等连面圣都难,谈何上疏建言?没有陛下御批,三司衙门也无从干涉……况且外戚张氏兄弟掌兵,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京师安稳,牵一发而动全身……除非能得到陛下的准允,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何鉴试探地问道:“于乔的意思,我等是否要想办法面圣?”
“什么面圣?一切顺其自然吧。”
谢迁挥挥手,语气间满是不耐烦。
洪钟本来就对谢迁不满,见这位一向把公平正义挂在嘴边的首辅拿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待外戚和沈溪,对沈溪是苛刻至极,对外戚则是放任自流,当下出言讽刺:“谢阁老这是准备听之任之,有罪而不究,放任奸人为恶么?实在有悖儒家礼仪教化啊!”
谢迁脸色漆黑,但他没多说,一甩手道:“送客!”
……
……
此时沈溪也得知朝中有人参劾张氏外戚之事,对他而言,并不觉得有多稀奇。
“……刘瑾擅权时,外戚通过向阉党妥协,换取便利,在京师周边强占民田,时有欺压良善之事出现,但慑于刘瑾淫威,朝中百官对此不管不问。阉党覆灭后,外戚变本加厉,行事越发肆无忌惮,引发民怨。如今朝中正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