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就算她觉得哪怕叛变了也只是普通人在那种情境下的正常反应,她还是油然而生出无比的失望。
刚刚,她还忍不住同情这人陷入两难境地,现在,她只恨他没有早点死掉一绝后患才好!
这个时候,她忽然发现,她心里讨厌没有人情味儿的伟光正,骨子里却还是期盼着这样的正面形象的,哪怕这很俗套,很不符合普通人的常规认知。
不管她这一瞬间怎么想,剧情还在继续。
那人心理防线彻底垮了,再没有任何犹豫,开始详细供述:“我的上线,叫张志江,他的伪装身份是……”
李队长让人记录口供,自己开始就一些细节反复查问。
可以想见,下一步就是通过这些口供来大肆搜捕了。张萌心中惶惶,急切地皱着眉。难道,真的会因为这叛徒遭受巨大损失吗?
老张坐在电视机前,看到这儿的时候,忍不住长长的呼了一口气。哪怕这是他第二次看这一段,仍旧止不住拍案叫绝的冲动。尤其,他已经知道,这部剧的编剧、导演还有剧中那个“沈处长”竟然是同一个人。
如果这个名叫顾盼的年轻女孩儿,真的是这部剧的核心的话,那她不但技巧高超,还实在是一个玩弄人心的高手!
单就这段剧情来说,那真就是一个很常见的桥段,人物选择叛变这一点,也没有脱出俗套去。那要说绝,是绝在了什么地方?在于导演对观众的掌控。老张敢打包票,别看剧情老套,但凡是看了这一段的人,就没有不后背发凉提心吊胆的。
常规来讲,观众在看到刑讯逼供这种场面时,是很难有代入感的,通常是上帝视角在旁观讨论:
他们通常不会把自己代入受刑的一方——那太惨了,大多数人都不乐意自讨苦吃,让自己心里不痛快的。
他们更不太可能代入审讯者——没有意外的话,审讯者都是反派,没有人打心底里和坏人站同一条战线吧?
那为什么在看这部剧的时候,观众就会这么投入了呢?因为导演。
导演对于细节的处理,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代入了受刑者的角度,然后又将他们拉出来,从而才产生巨大的矛盾的心里波动。
审问过程中,审讯一方之间的交流,是应该避开受刑一方,以免被听到什么隐秘,引发不必要的问题。但是在本剧中,沈处长却一定要让李队长在刑讯室内,当着受刑者的面来接听。那么她的话,其实就是故意说来让那人听见的。
观众在注意听沈处长两人说了什么、观察李队长作何反应的时候,无形中已经和受刑的那个人统一了视角。
这其中另外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在李队长与沈处长通过步话机来对话的全部过程中,镜头一直只停留在刑讯室内,停留在李队长的身上,从来没有对受刑者的特写,更没有切换到沈处长那边。
只要当时镜头一有切换,观众的视角就会被立即打破,自然也就没有办法感受到受刑者的切身之痛,产生同情与对敌人的憎恨。而这种情绪会让观众在受刑者面临抉择的时候,同样感觉忐忑、为难、煎熬。
可当受刑者做出叛变决定的那一刻,观众就会本能地从他的角度脱离出来,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以大局出发的角度来审视,之前有多少难过,全数转化为叹息、恼火与担忧。
这么一个老套路,能从头到尾,完全牵着观众的情绪,引导着观众的喜怒忧愁,导演也是在细微处玩出花儿了。
作者有话要说: 一二三四五,卡文卡的好辛苦
一二三四五六七,你们等得很着急
之前设定中,戏中戏的逻辑出现了一点问题,推倒重新捋了一遍,脑浆都快熬干了(t_t)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五块六毛六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