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俘虏(2 / 3)

吕布头大如斗,闷声道:“容我再想想!”

还未想出个名堂,就传来陈元龙(陈登)与其父陈珪密谋反叛,杀死城门驻军,打开西边的城门放曹军进来的消息。

吕布险些没握住长戟,唉声道:“一切休矣。”

陈宫一脸麻木,没有心思再回复吕布的话,找了个台阶战巍巍地坐下。

寅时,吕布率众投降。

在被绑缚送到曹操营帐之前,陈宫悄声对吕布道:“念将军今夜赶马来救,宫再送最后一语——我与曹操有旧怨,不宜为将军求情。将军若想找人与曹操说好话,万不可去寻刘备。”

“这是为何?”

“将军记下便是。”

吕布叹道:“曹营之中,除却玄德,我并无相熟之人。”

陈宫亦叹:“清河崔颂,经明行修,几月前被朝廷表为司空部丞。听闻将军与崔颂有旧,可试之。”

然而,吕布与陈宫被直接带到曹操跟前,没有机会求助任何人。

曹操问:“奉先可有什么要说的?”

吕布沉默片刻,道:“祸不及妻儿。”

曹操回道:“这是自然。”

吕布又道:“高顺安在?”

曹操回答:“在牢中关了三天,等会儿放出来与你一聚。”

听到高顺确实是被曹操俘虏了,并没有背叛他,吕布心情复杂难言。

见曹操不再开口,他斟酌着道:“明公所戒惧的,应当是我吕布吧?若我归顺明公,明公如虎添翼,何愁天下不定?”

曹操正欲进言,忽见崔颂转身,快步离去。

此役的大功臣突然做出这番奇怪的举动,让曹操不得不停下与吕布的对话,抬脚追了过去。

其余人面面相觑,吕布见曹操离开,顾不上陈宫之前的警示,朝刘备使眼色:

玄德且救我一救。

刘备面色凝重,缓缓颔首。

这边曹操追上崔颂,疑道:“子琮这是怎么了?”

崔颂并袖一揖:“不愿让主公为难,故避退之。”

曹操更觉奇怪:“孤有什么可为难的?”

“颂与吕布有旧。若颂留下,必定会为吕布求情。主公若欲杀吕布,颂的求情,岂非让主公为难?”

崔颂一面说,一面观察曹操的表情,很快确认了心底的猜测。

他最初“吕布兵败”这段历史的时候,就觉得其中的几个细节有些奇怪。

这个时间段的曹操虽重视刘备,但也同样防备着他。可史书上却这么记载:曹操听了刘备“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2](你没看见吕布是怎么对丁原和董卓的吗)”的话,就把吕布杀了。

这段记载中并未提到其他人,表面上看,好像曹操不曾询问其他谋士的意见,光听了刘备的一句挑拨之语就对吕布下手。

曾经的崔颂从未细想过其中的异状;可当他这几年恶补了经子史集,学会了这个时代的人的思考方式,再回忆这段,顿时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崔颂私下猜测,这段记载大约是用了春秋笔法。

在当时的场景里,刘备或许真的说过这样的话,可真正让曹操做出处死吕布这一决定的,并非刘备的三言两语。

怕是曹操本来就有杀吕之心,刘备不过是顺水推舟,明哲保身罢了。

崔颂自从有了这一猜测,就一直在琢磨:令曹操对吕布起杀心的到底是什么,真的是吕布两次叛主,杀了丁原与董卓吗?

若论“背叛旧主,转投他人”,先后归附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过两年还会投奔袁绍、刘表)的刘备同样“战绩斐然”。可见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良禽择木,顺水跳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那么,是因为吕布杀了两任“前主”吗?

这倒有些道理,毕竟无论哪个老板都不喜欢一个随时可能叛变,砍下自己脑袋的属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