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天,大宋知枢密院事王旦,都感觉自己的右眼皮跳个不停。
党项人前来请求册封李德明为夏国公的使者,已经抵达汴梁快半个月了。而官家至今对此事都没有给予正式答复。
若是大宋的军队,此刻还如太祖皇帝在位时那样骁勇善战也好。趁着李继迁横死,李继明位置不稳之时,挥师西进,一举将党项叛匪犁庭扫穴,未尝不是一件痛快事。
作为大宋实际上的宰相,他王旦虽然开口必谈孔圣,却也不至于迂腐到,认为大宋不可伐蛮夷之丧。(注:古代春秋时道德标准,认为趁着别的国家举办丧事发动战争,不道德。)
然而,此刻大宋的军队,数量虽然比太祖皇帝那会多了五倍,战斗力却远远不如。真的把李德明惹毛了举兵入侵,西北各州又得被打个稀烂。
即便宋军仗着刚刚问世的火药箭、霹雳弹等武器,勉强稳住阵脚,到最后,战事顶多还是跟上次一样的结局。
即:大宋只落一个名义上的宗主权,默认党项人割据夏州的事实。并且还得付出数个州县的地盘以及若干金银玉帛,化解党项人的愤怒。
弄不好,甚至可能让党项人直接跟辽国联手,从河北与永兴军两路,同时向大宋发起进攻。那样,后果将不堪设想!
作为文臣里边,少见几个“知兵”之人,王旦坚决不认为,跟此刻跟党项人翻脸,对大宋来说是个明智的选择。
虽然那党项使者态度无礼了一些。虽然党项新首领李德明在写给官家的信中,僭越以小弟自居,而不肯称官家为叔父。但是,与两军交战,尸横遍野比起来,这些口舌之争,真的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儿。
作为天朝上国,大宋应该有气度,包容党项人的无礼,而不是争一时之意气。因为李德明也跟他父亲李继迁一样,称大宋官家为兄长,而不是自称为侄儿,就拒绝对他的册封。
事实上,无论大宋册封不册封,李德明都是党项八部的共主,夏州的土皇帝。身份地位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并且,辽国听闻李德明即位,肯定会对其百般拉拢。万一李德明恨大宋故意怠慢,又倒向了辽国。后者就可以用夏州为筹码,逼迫大宋在河北做更多的让步。
细算下来,大宋非但颜面没争到,利益上也会承受巨大的损失。
……
以上这些,大宋知枢密院事王旦认为,只要有点头脑的人,除了那些沽名钓誉的言官之外,都应该能看得到。
因此,最近每次廷议,他都会建议并催促官家,对李继明的无礼,一笑了之。且莫作意气之争。
然而,每次,他的建议,都遭到了言官们的疯狂反驳,最后,只落个“延后再议”的下场。
若只是言官们看不清形势捣乱,王旦也能理解并化解。言官以喷人为职业,喷的目标越大,名气上升得越快。跳出来胡搅蛮缠,再正常不过。
凭借以往的经验,王旦自有一套办法应对,让自己的建议最后顺利被官家接纳。
然而,这次,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向沉稳务实的寇准,这次竟然也站在了言官那边!根本不去考虑,如果大宋跟党项人斗得两败俱伤,最后究竟会便宜了谁?!
“这寇老西儿,莫非私底下另有图谋?”想到寇准举止失常,王旦的右眼皮便又开始疯狂地跳动,同时,一个不祥的念头,也迅速在他心底涌现。
以他对寇准的了解,王旦坚信对方不是一个意气用事的人。否则,寇准前年和去年,也不会顶着全天下的骂声,坚持让大宋接受了李继迁提出来的议和条件。
那么,事情就有些玄妙了。寇准可以不在乎上次大宋战败之后,党项使者登门羞辱。这次却忽然在乎起了李德明在信中没称官家为“叔父”,前后变化,未免太大。
毫无疑问,寇准在私底下,另有谋划。并且,所图之事非小,否则,也不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