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2 章(3 / 4)

只是他是个开明的帝王,这些鸡皮蒜末之事,不值得他操心,他看向袁天罡的方向。

“国师,你刚刚说‘应梦贤臣’,朕已命人快马加鞭寻朕梦中出现的贤臣,薛仁贵此人很快就会被寻到。”

他顿了一下,又道,“可是……这神迹出现了我大唐之人,这是为何,可是暗示朕,还有贤才被埋没,待朕招揽?”

李世民是个惜才之人,贞观之治,大兴科举,便是怕埋没了有才之士,这是大唐的损失。

袁天罡的拂尘已经从手上拿了下来,这次,他算了一卦,道:“陛下既已从神迹上看了此人,可觉得他的装扮眼熟?”

李世民:“朕知这是僧人装扮,只是朕未未见过此人。”

袁天罡说:“玄女言,此人住于金山寺内。”

李世民愣住:“金山寺的僧人……是朕疏忽了,朕这就派人宣他。”

他不介意真的上演一出“御弟哥哥”,以及依依惜别,只要唐玄奘是个人才。

袁天罡制止了他:“陛下,时机已过。”

李世民不解:“国师何出此言?”

袁天罡解释道:“玄奘法师已偷渡向西行,如今已到西域一带。”

李世民:“偷渡?无朕的旨意,他能走多远,且不说这一路艰辛万阻,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僧人如何能坚持住?”

“这就是玄奘法师高于常人之处了。”袁天罡说,“玄奘法师是佛家得道高僧,想到处传播佛学,再学层次更高的佛学,他这番偷渡,只是向佛的第一步罢了,此番,亦有陛下之因。”

“因为朕?”李世民疑惑道,“还请国师解答。”

“陛下曾言‘己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可不久之后,陛下又言‘先道后佛’,若是陛下知道玄奘法师想去的地方是天竺,陛下还会让去么?”②

李世民:“朕……”

朕错了。

不怪唐玄奘选择偷渡,他对佛家的态度本就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在政治需要和思想信仰发生矛盾时,对佛教的政策往往不一样。

但是,每一时刻的政策,都是大势所趋。

“陛下不用派人去寻,臣已算过,陛下与玄奘法师缘分在后,那时,法师已得点化,陛下再宣他即可。”袁天罡最后说,还不让他过于内疚。

李世民点了点头:“就按国师说的办吧。”

玄奘的归处已经解决,袁天罡也放心了,道:“神迹出现不无道理,陛下一心寻治国良策,可于神迹中窥寻。”

李世民点了点头。

俩人的话被后面的魏征一字不落听完了。

他本是个急性子,听到有人愿意为了信仰做出“偷渡”这样的事情来,心中是无比佩服的,当即就饮一大白,以表敬意。

杜如晦说:“臣见过那玄奘法师,那时他才六岁,却已聪明伶俐,呈现出超于常人的智慧,此番去天竺,也是他的造化。”

李世民只道罢了罢了,人已去,只待归来,他会接见的。

如今看来,玄女莫不是以此神迹提醒他“朝令夕改”之举。

-

明朝:

朱元璋望着天幕上的唐僧,道:“玄奘法师西去天竺一事,民间衍生出很多话本,如今竟被这神迹惟妙惟肖演示出来了,当真是百年难得一遇。”

刘伯温下了颗棋,抚须道:“皇上感慨的不是神迹的惟妙惟肖吧,而是对唐皇派玄奘法师西去天竺取经,传播文化,国与国之间的交流。”

朱元璋拿棋的手顿住。

国师懂他。

他是皇帝,站在皇帝的角度,对高僧宣扬文化这样的事,自然是万分赞同的。

万国来朝,那该会是怎样的盛景。

经济文化发展,能否再现一遍开元盛世之景?

这个国家,能否在他的手中屹立于世界之巅。

刘伯温微微一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