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五落二,营造了近四万亩水田,准备大干一场,然后……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想要营造水田就必须大量挖水渠,而这些水渠有很多要从那些权贵的田地过,那些权贵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胁,极力阻挠,同时发动言官像疯狗一样弹劾,最终逼得徐贞明告老还乡,大明最后一次在北方推广种植水稻的努力也宣告失败了。
北京等地重新恢复大范围种植水稻,得等到清代康熙时期了。对,就是那个射兔狂魔,他不仅射兔子是一把好手,还是个育种高手,培育出了著名的京西稻,在华北大面积推广,一举打破了北方粮食作物由麦粟为主的格局,使得原本要经过京杭大运河千里迢迢地北运至京师的大米也进入了寻常百姓的餐桌。而这一切原本可以提前上百年的,然而都让那些自私自利的家伙给搅了。
龙岩峰叹气。难怪终大明一朝,皇帝们始终要为京师的粮食供应提心吊胆,守着千里沃野的黄淮大平原,却要仰仗漕运才能吃饱肚子。耕作技术如此落后,粮食能自给自足那才叫见鬼了!
他又跳下马,跑到农田里刨出一些泥土来看。农民冷眼看着,全然没有半点要阻止的意思。这些农民给他的感觉就是麻木,对生活全然燃不起半点热情,纯粹是为活着而活着。不过想想也是,换作是你拼死拼活一年,把所有心血都砸在自家田地里却仍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你也没法再对生活燃起多少热情了。在这些农民眼里,他们也只有耕作这些庄田的权利而已,粮食歉收了他们日子难过,粮食丰收了他们不见得有份,所以管那么多干嘛?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呗!
龙岩峰将泥土揉碎了细细的看,发现泥土里腐殖质很少。这意味着这些庄田的肥力很差,没有腐殖质的土壤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土壤,只能说是泥土,甚至砂土,在砂土上是长不出茂密的庄稼的。
“你们平日里是怎样给土地施肥的?”他问。
老农民说:“有钱的就从粪夫那里买一些大粪施进田里当肥,没钱的就只好烧点草木灰撒进地里,能收多少粮食全看老天爷的脸色。”
龙岩峰问:“大粪贵不贵?”
老农民苦笑:“挺贵的呢,像老汉我,根本就买不起。”
历朝历代,在那些大城市里都有大量专门负责清理粪便的掏粪工,他们天还没亮便赶着车拉着大木桶上街,高声吆喝着“倒马桶”,挨家挨户的倒,装满了便运出城去卖给京郊的农民。这是京郊农民主要的肥料来源,就指着这个给庄稼施肥了。不过这些都是要钱的,而一桶粪多少钱完全是粪霸说了算,没有一定财力的农户根本就买不起。
没有化肥,连粪肥都施不起,粮食产量就可想而知了。
龙岩峰默不作声,一毗田一毗田的挖土,采样研究。杜松那货则在一边用关爱智障的眼神看着他,怀疑他脑子出了问题,一堆泥土有什么好看的?
他甚至认为如果不是有人在场,龙岩峰很可能要把泥土送进嘴里尝尝味道。
龙岩峰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把海淀皇庄的庄田土壤情况给调查了一遍,得出的结果不甚乐观:土壤里的腐殖质很少,肥力很差,这样的田就算种红薯都很难获得高产。要想获得高产就得先下大力气养田,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这无疑是比较花钱的,普通农民根本就出不起这个钱。
用地不养地,拼命消耗地力来获得产量,越种地越瘦,地越瘦产量就越少,而产量越少就越种,把每一寸能利用的土地通通都用上,直到土地盐碱化,再也长不出庄稼为止。
这纯粹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据统计,明代北方平均亩产量为一百三十五斤————注意,是斤!而且这个产量还是麦粟轮作才有,换句话说,明代北方的农民必须一年种两季粮食,一季小麦一季小米,平均亩产才能达到一百三十五斤,如果只种一季,那就有点惨了。北方的上田种小麦亩产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