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是个仁君,他对朝臣真的是很宽容了。
开国已经几十年了,真正寒门出身的官员也多了起来。
就在十一年前,一个十分清廉正直的御史,因给母亲看病吃药而省吃俭用,饿晕在了朝堂之上。
圣人问明情况之后,十分感念他的一片孝心,又怕朝中如他之人不止一个,却又碍于脸面不肯让人知晓,便下明旨准许朝中官员向国库借银。
什么,你说为什么便是私库?
因为内努的银钱,已经被勋贵们借走了大半了。而整个皇室的吃穿用度,都是要靠内努供给的。
这一回,那些开国的勋贵们倒是没有再借,可许多后进的文武百官,却是陆陆续续借了不少。并且这十年以来,都是只有借,没有还的。
而他们的心态也很好理解:勋贵们借了那么多,也没见一个还的。他们才借了多少,圣人又岂会与他们计较这点儿银钱?
可实际上,开国勋贵有几个?朝臣们有多少?这么多朝臣,你借一点儿,我借一点儿,零零总总地加起来,早就超出了勋贵所借的总和。
而圣人有真的不想要吗?
别闹,圣人也是要吃饭的,又怎么会不明白钱粮的重要性?
但圣人是仁君嘛,怎么好意思自己开口要账?
一开始借钱的这些,都是真穷;后面跟风的这些,则大多都抱着不借白不借的念头。因此,圣人不开口要,他们也乐得装傻不还。
这一拖两拖的,就跟太_祖时期借了内努银钱的勋贵们一样:没钱的是真还不了,有钱的又怕做了出头鸟。
因此,才有了如今的尴尬局面:朝廷真的要用钱了,国库里却拿不出来了。
圣人的脸色一下子就挂了下来,一时竟不知该如何接口。他寄希望于心腹死忠开口替他把话题圆过去,但这档口,谁又敢先开口?就连方才表忠心表的震天响的勋贵们,这会儿也全属了鹌鹑,缩着脖子一言不发。
圣人暗暗吸了一口气,若无其事地宣布了退朝,连群臣的恭送都没有听完,便带着宫人们拂袖而去。
贾敬并没有急着走,侯林和牛登也很默契地留在了后面。贾代善见贾敬没走,就也慢走了几步,和别人拉开了距离。
待人都走的差不多了,牛登才瞪着眼睛问贾敬:“你叫我们留下来,到底什么事?”
贾敬并没有说话,而是看向了侯林。侯林会意,笑道:“我新得了一壶好惠泉酒,诸位若不嫌弃,到我家小聚一回?”
一听有酒,牛登眼睛一亮:“你不早说。走,快去,快去!”说罢,拉着侯林就往外走。
贾代善哭笑不地对贾敬道:“他爹那么稳重一个人,怎么把他生得这样莽撞?”
贾敬道:“一样米养百样人,况这种性子,也未必不好。”
想到当今就喜欢这类忠之世,贾代善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一行四人出了宫门,各自上马,被牛登催促着赶到了修国公府。
八位开国功臣的府邸都是同一批建造的,还都是太_祖亲定的规格,格局都大同小异。与宁荣两府相同,太_祖也为修国公府的正堂提了匾额,叫做“春和堂”。
但既然是打着喝酒的旗号来的,自然不能摆在正堂,而是摆在了花园边上的一座八角亭子里。
此处八面开阔,四人又是对坐,无论哪个方向来了人,都能够第一时间发现。
牛登先灌了三杯解了瘾,才开口问起了正事:“别卖关子了,到底什么事,只说了吧!”
贾敬也不再迟疑,直言道:“自然是今日朝堂上事。”
牛登一皱眉头:“国库空虚的事?”他的性子虽然大大咧咧的,但有时候又出奇的敏锐。
“不错,”贾敬道,“诸位觉得,户部言国库空虚,究竟有几成真假?”
侯林道:“至少有一半的虚头。”
贾代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