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笔记本,宣告自己的记录告一段落。打开手机,跳出的新闻也都是关于书院事件。
这件事似乎没有结果,但总有人执着追寻。
一个月以来,豫和书院学生野外拉练事件几乎引爆了舆论。
连带着挖出来这家书院的种种黑料,逼得书院相关利益方此刻都在装死。
还有一点她没有说出来。
因为她记录搜救事件的习惯,队里拍照留证也是她在做。后来又有一位吴先生给了她一份视频材料,又经过自己的探访和了解,逐渐拼凑出一个可能是最接近真相的猜想。
同时也是令人无法相信的,充满直觉的猜想。
被父母送进精神病院的李成性侵过书院里不少女生。这家书院每年都有事故发生,李成似乎与其中几个女生的死亡都有微妙的关系。
哪怕是臆测——或者说是一种隐秘的希望:她多希望这场看起来惨绝人寰的事件是那些女孩子的集体报复。
这样一切就解释得通了:为什么营地的人距离不远却迟迟找不到遇险者,为什么五人遇险唯独他一个遭受了性暴力。
不过是,女孩子们手牵手进行的一场同态复仇。
她按捺心中的兴奋,打开笔记本不停敲打,逐渐将自己的猜想细化成具体的文字。
——
齐玉此刻并不知晓作为搜救队员的女主对这件事后续的深扒和灵感迸发。
她也没有预料到,女主因一个极其接近真相的猜想写出了大卖的悬疑,就此从业余记录搜救案例走上了专职写作的道路,可以说是直接魔改了原世界走向。
事情已经过去一个月。而海面下暗流汇聚而成的海啸,正显露出它的形状。
起初,“豫和书院学生拉练出现意外”只是新闻上一闪而过的小标题。
只是这个小标题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人建了词条,而后词条出现在热搜榜末尾的末尾。
而后,一路飙升。
人们投来的关注和某些势力删帖降热度的操作同时存在,这场博弈本应像水消失在水面。
就像从前无数次那样,一条没头没尾的社会新闻,总归是会消失在时间里。
然而天气热了,死灰也会复燃。
铺天盖地的声浪引爆在一篇专题栏目发出后。
记者亲身卧底在豫和书院将近两年时间,视频图文一应俱全。
此次导火索的拉练事故和专栏中展露其他种种相比,只能说小巫见大巫。
——这位记者便是吴哥了。
人们惊诧地发现迈进文明许久的时代还有这种带着中世纪气息的教养机构。
海啸的前兆。
齐女士发动了自己的朋友圈。须知一直在工作的人势必有那么一些社会关系,需要的时候调动起来也大有益处。有位点赞之交是某平台半红不火的博主,一时间货也不带了照也不拍了,看完齐女士发在朋友圈的文字二话没说给曝光在了自己的平台上。
瞬间涨了10w粉,争议随之而来。
有刺眼评论指责博主蹭朋友一家的热度为自己带流量,并且信誓旦旦赌咒发誓说如果自己是当事人一定不会同意所谓朋友出面将家丑外扬。
齐女士直接本人回复:【我是当事人我同意她将这些发出来另外请问你为什么要觉得自己和犯罪嫌疑人是一家人?】
什么家丑不外扬。
法律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要用你们活在满清的村规民约来处理?
齐女士不是茫然无知的小白花,她是一个女孩的母亲。
为了她的女儿,她一定要站在前头。
网友们吃瓜日久,见多了二手消息,猛一下看到这么生猛战斗力十足的当事人,顿时表示长见识:
【握草正主下场】
【敢为女儿硬刚不愧是母亲】
【对啊为什么要觉得自己和犯罪分子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