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清穿之皇家小和尚> 第94章 第 94 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4章 第 94 章(4 / 6)

满洲传统。但这对天下汉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鼓舞,代表着皇上尊崇汉家政统,遵从儒家文化制度……只是谁都没想到,三藩战事会打的这么久。战事进行中,太子出阁一事一再被提到议事日程。

当时,以沈荃为代表的汉家文臣连疏以上,急切之情难以言说,皇上回应说“知道了”。

皇上外示优游,一再对汉家文人施恩,开鸿学博儒科等等。康熙十六年专设南书房,文臣随侍左右读书讲学,天下人大赞皇上勤学书写,国之盛事。朝廷标榜汉化、满汉一家的各种活动进入**。

三藩之乱打到第五年,朝廷基本度过最大的危机,皇上还是“知道了”。康熙十七年,保康出生的那一年,中原战局又生变故,双方胜负未卜,皇上心焦如焚,可皇上连“知道了”也不回应了。

宴饮汉官、诗歌唱康,都只是表面文章,朝廷在汉化改制方面并无实质性的变化,皇上一直亲自教导太子。汉家文臣闹起来,陈廷敬甚至说:确保清廷万年的至计,唯在太子出阁。太子出阁是政体、国体的应有之义……”

保康长长的一个故事讲完。

“阿弥陀佛。皇上数次全国征召博学鸿儒,尽力展示崇儒重道、欣染华风的大融合气象,就是不同意太子出阁。太子知道原因吗?”

太子一直安静地听着,听他的保康弟弟梳理整个事情,唯有苦笑:“我知道。”

“我之前不知道,只以为……现在出阁了,知道了。”

兄弟两个四目相对,一个眼睛明亮地微笑,一个脸上的苦笑渐渐变成释然的笑。

…………

太子出阁,更有利于增强汉家士大夫对朝廷的向心力,特别是三藩战事紧张的时候,这会是一步非常好的,争取人心的一着好棋。可皇上就是不同意,为何?

等着辅导太子“日闻正言,见正事”的汉家士大夫汇聚京城,都在期待做太子的老师。康熙十八年,皇太子出阁读书的宫殿都准备好了,皇上还是犹豫。皇上为何迟迟不让太子出阁?

陈廷敬等等人强烈要求皇上“改正朔,易服色、制度”,他们认为,朝廷在平定三藩之后,必须迅速建立中原正朔,继承历朝传统制度,才能最终赢得人心,长治久安。

甚至有朝廷大臣直言,说太子出阁势在必发。

因为,按照中原王朝的传统,太子出阁即意味着,将太子托付于朝延大臣,无须皇上分心旁骛。而皇上有皇上的顾虑。

太子从四岁开蒙,到去年出阁,每天都是按部就班地起居、饮食、读书、学习,跟着皇上学习。太子聪慧,读书悟性高,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谈吐精要,言行谨慎,气质温润清朗,风度翩翩……

对外,谦虚谨慎;对内,和皇上父子情深。人人都说“太子如日出之光,是大清的希望”,皇上每次面对大臣们对太子的褒奖,都是满腔为人父亲的骄傲。

可是皇上一直到康熙二十四年,因为瑞亲王的事儿被逼无奈的时候,才同意太子出阁,建詹事府。

可以说,之前的各种活动包括册封太子,一大半原因只是因为平叛需要。汉家文人挂在嘴边的那一套“与民更始”,“以昭维新”,“士大夫与国君共天下”……皇上根本无法接受。

皇上在缘饰汉化、倡导儒学的同时,一刻也不曾遗忘满洲传统。皇上的“冷漠”在汉家士大夫的心里投下一层阴影。他们无意有意地对抗皇上,皇上因为三藩之乱的八年战争带来的民族偏见、猜忌心理不断加深……

保康在五台山喊出来一句“五湖四海九州同”,汉家文人痛哭流涕,疯狂进京闹事,可见其形势。

保康小小的感叹:“汗阿玛一直说:‘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可是汗阿玛再怎么去拜祭明陵,也一直都有怀疑和不确定。怀疑满洲能不能被中原接受,不确定满洲会不会因此被汉化,失去自我传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