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是不尴不尬的,这回争取来《末代皇帝》,也算耗费掉了之前的大部分人情,如果不成,以后就更难了——谁想到呢,天降大饼,虽说外头现在喊的都是季铭的名字,说的也都是季铭的表演,连版本都是季铭版,但那又怎么样呢?她宋怡还不是靠着这戏站的稳稳的了?
人不要总想着去比,踏踏实实看自己是不是得到了,得到了就该庆幸、感激,有点数。
“是啊,你说不是没票了么,这帮人哪里搞来的票?”汪雷同志比较可爱,问出来的问题也比较可爱。
宋怡都不想搭理他。
这些人想要票,还能没有么?首演这几场,都得有准备啊。
一场演出下来,照旧满堂喝彩,季铭表演的稳定性,那是出了名的,坊间传言:别让季铭站上去,站上去人家不会再下来,别让季铭超过去,超过去你就得一直吃屁。
散场之后,照旧得去拜访一下。
“今儿还是来了几个老派人物的。”韩明求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季铭身边跟他嘀咕了一句。
季铭眨眨眼:“什么老派人物?”
“喏,那位作家,你不认识?”
“刘振云老师?”
韩明求点点头:“你要是打算在娱乐圈里钻一钻,殷勤一点,他们有所谓的京圈,这位就是其中的大拿。”
哧。
季铭笑了笑,他还真没有混圈的计划,包括徐铮,有人说他是徐铮圈里的,但两个人就合作了一个《药神》,还是客串的,其他的更多是私人交情,另外有人说他是话剧圈的,他是话剧演员不错,也认识很多话剧领域的老师,但圈子这回事依旧说不上,比如一些圈内老师本子,他照推无误的。
我是锦鲤罩着的,老天爷那一圈的。
“得,还挺清高。”
“我说韩老师,您今儿可有点——”季铭欠欠的:“难道是被我出众的表现,强劲的实力给征服了?认识到您之前的成见是大大有错?”
“……”
是这么回事,你也不能说出来啊。
一台戏真的排下来,很多成见,自然而然也就消失了,韩明求早就不叨咕他了,今天凑过来,算是正式和解,季铭也就混不吝地接下来,算是抹掉之前那点点不愉快。
季铭很快就上去认老师了,都是老师,全是老前辈,这个那个的,要么是台上的前辈,要么是台下的各种头头,人脉就是这么铺下去的,有个脸熟,以后说不准哪里人家说一句话,就能帮你天大的忙——比如审片的时候,比如评奖的时候。
……
首都剧场三场首演下来,《末代皇帝》正式出圈。
《京城日报》《京城青年报》这些京城市民喜欢订阅的报纸,都开始给《末代皇帝》做整版报道了,全是溢美之词。市民朋友闲得慌的,就想去看看,电话打去一问,没票。
那不行啊。
加场!
A、B组混着,有些明显是被骗了,冲着A组的名声来的,结果看了个B组的,回头觉得也不咋地,也没那么玄乎啊,这些报纸啊,一天天的,呜哇呜哇,只知道瞎吹。
但是A组确实也还是加场了,而且他们演员的年龄比较比较小一点,就孙太监韩明求稍微大一点,但这个老头身体挺好,会养生,跟院里保证没问题。
剧场门口长长的派对队伍,弯曲地跟蛇一样——全是来看《末代皇帝》的。
在中国,看话剧火不火,质量高不高,别看其他的,就看那几座大剧院门口的排队队伍——像首都剧场,现场买票的全是持人艺会员卡的,这意味着都是话剧的基本盘,平时京城那么记多的话剧,就靠这帮人撑着,谁能指望一个两个季铭呢?
这帮人话剧老饕认可的戏,那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好戏了。
《末代皇帝》,甚至比杨力新、濮中昕、雷珈他们那一轮的《茶馆》还要受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