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鸡汤给刘备灌下去,刘备就跟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地扬起鞭子给马抽了一记,在风中驰骋。
世人都说《三国演义》尊刘贬曹,但在对刘备的描述上,还远不如《三国志》。
无论是从外表还是品德的描写,都让人分不清楚谁在捧,谁在贬。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把刘备的外表几乎刻画成了一个未开化的猿人,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这是人类?
还有在性格方面也十分矛盾,说刘备沉默寡言,又喜欢结交豪杰。请问沉默寡言的人怎么去四处结交豪杰?两个人面对面站着不说话,就算是认识当朋友了?
最离谱的是说刘备喜怒不形于色,然后在书里讲他到处掉眼泪,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想的就是哭,与关羽张飞诸葛亮徐庶赵云等人全都哭过。
这样的反差一下子导致很多人将刘备看作伪君子,认为他的哭根本不是真心诚意,因此十分反感。
反观陈寿就客观许多,“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意思是刘备刚强果断、宽容仁厚,能根据每一个人的贤愚好坏来分别对待他们,具有汉高祖刘邦那样的风度,英雄的胸怀器量。他把整个国家大事和辅佐太子的大事全权托付诸葛亮,而不存半点疑心,君臣实在都为正直无私知己的人,可以说古往今来最佳楷模。
一个是明朝人对刘备的评价,一个是三国亲历者给他的评价,可悲的是大部分现代人居然都把《三国演义》当了史实,却不知道如果靠哭就能哭出一个国家,靠哭就可以与曹操这样的人争雄,那这三国乱世也未免太儿戏了一点。
至少在陈暮眼里,与刘备结拜之后,他看到的是一个最真实的刘备。
中平元年的刘备也不过只有二十四岁,他有他的七情六欲,有他的喜怒哀乐,有他的烦恼牵挂。生气的时候会暴怒,开心的时候会大笑。遇到问题的时候会自己想办法,豪情壮志时会非常兴奋,看到百姓尸骨随意被丢弃在路边无人安葬时,也会为他们感到悲伤而落下眼泪。
他有主见,但也会善于听从别人的建议。有自己的小心思,但也会尽量迁就亲近之人。跟关羽张飞陈暮三人仅仅认识一天,就斩鸡头烧黄纸结拜为兄弟,从此不离不弃,百分百的信任。
刘备在三国里不是最好的主公,因为他没有曹操那样的起点,没有孙权那样的父兄,无钱无势,给不了手下太多。
但却是最合适的主公。
因为你在他手下会非常舒服,只要真心实意为他效力,换来的就是百分百的信任。不用担心哪天会因为被主公猜忌而忽然暴毙,也不用担心他不重用你,只要你有才能,他就一定会给你相应的位置。
陈暮在跟刘备结拜之后,还曾经有点后悔为什么不敢赌一赌搏一搏,拿命去走这一段千里路程,去洛阳找曹操。
毕竟跟着老曹,未来也许会过得更好。
但相处一段时间,陈暮反倒已经觉得庆幸自己没有去洛阳。
自己的性格自己知道,之所以去涿县找刘备,纯粹是因为怕死不敢走远路。如果在三国里找个和陈暮相似的人,也就只有贾诩可以媲美。
一样的贪生怕死,自私自利。为了活命,什么事情都可以干得出来。
在刘备手下,他还能有点小心思,玩点花招套路。
但在曹操手下,要么像贾诩一样明哲保身,尽量别站错队。要么就祈祷幸运眷顾自己,搞了小动作没被发现。
比如说这次贿赂赵主簿的事情发生在曹操那边,假设被曹操发现了,以他多疑的性格,说不好就怀疑陈暮有别的想法,当场就把他给宰了。
而刘备却不可能这么做,因为这种事情在刘备眼里,或许只是一件小事。
后来的张飞曾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