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55 章(2 / 3)

的火热,直到假冒伪劣充斥市场把人喝出毛病来,才逐渐冷却下来。针对这种现象,甚至出现了专有词“建盏骗局”。叶安曾经特意去研究了一下,当时也云里雾里的,直到见到这个时代刚刚萌芽的建盏,许多地方才迎刃而解。

仁宗忍不住将茶盏端起,赞叹道:“形态规整,线条婉约,修足利落。行云流水,妙哉妙哉!”接着笑眯眯的看向叶安:“果然是价值上千万贯的宝贝。”

叶安:“……”你咋又驴我。他自己心里十分清楚,建盏这东西,也就是大宋内销,而且还只是一小部分有兴趣赏玩,撑死不过十几万贯,哪里值那些钱。

摇摇头,叶安道:“此只是一部分,关键是这个。”他举起最后一个盒子,麻烦宫人们重新拿了几个杯子,并提壶开水。

之后还没等仁宗问出口,便解释道:“这些是茶。”

仁宗一愣,细细看了看,犹豫道:“是……散茶吗?”得到答案后一时语塞,他还没喝过散茶呢。

宋朝主要流行的是团茶,先精选茶叶的茶心处采摘,然后经过浸渍、锅蒸等工序,再将茶叶研磨成粉,加入龙脑等香料,混合香米熬成的粥,一起揉搓,制成茶饼。喝的时候把茶饼研磨成粉末,再用开水冲泡。

这还只是简述,实际操作时更加繁复。前几年名臣蔡襄主持制作的建州小团茶逐渐在京中闯出了名堂,仅仅一块,便能买到几十贯。

这般高的价格,老百姓自然是吃不起。比如叶安,也是来的汴梁发达了才头一次喝到团茶。之前在中牟县,所有人家喝的都是散茶。可此时的散茶与叶安心中想的又不同,原本以为就是普通茶叶,但宋朝人却将蒸不碎、拍不烂的茶青和末茶,称为“散茶”,简单来说,就是制作团茶剩下来的边角料,如此一来口感味道自然不会好。

可即使这样,还是存在造假的现象,大量官茶中掺上其他树叶来蒸造,只计数量不管质量,叶安曾经喝上过一次,味道奇怪到险些吐出来。

百姓们也都不是傻子,宁可不喝也不花这冤枉钱。官府茶叶难以销售出去,只能不断囤积。满朝文武也想了各种办法来买,比如把陈茶和新茶强行捆绑,要买只能一起买,弄得怨声载道。

原本来说茶酒两样应该都是税收大头,结果此时酒税占了全国税收的一半多,茶税每年只有可怜的几百万贯。

叶安想要解决的,也正是这点。

很快,宫人们将东西都准备完,叶安把几种茶叶分别放入杯子,待沏好后给仁宗看。

“这茶水怎么……还不同颜色的。”仁宗惊讶。

“工艺不同而已。”叶安觉得没什么,现在人们喝的都是绿茶,他记忆中的知识,与匠人反复试验,分别制出黄茶、黑茶、红茶等茶叶。

仁宗犹豫了片刻,依次尝了尝。

“怎么样?”叶安眼睛亮晶晶的,这些都是他的自信之作。

“茶不错,沏的有问题。”仁宗脸色微妙,有的茶叶放多有的放少,喝起来要么寡淡要么苦涩。

叶安:“……”行吧,自己就是俗人一个。

“所以,你是想用这些来取代团茶?”仁宗有些为难,他倒是无所谓,但是此举一出,朝中一些古板的人定会加以诟病,认为叶安玷污了茶艺。

“不,”叶安摇头,他最早只是因为看到了茶农制茶的辛苦。之前也说过,团茶制作工艺及其复杂,中间有任何步骤改变都会前功尽弃,风花雪月的背后是劳民伤财。如今弄出这么些茶,也只是希望能减轻些负担。

听他这么说,仁宗陷入了沉默,半晌后抬头笑道:“你做的茶这么好,我定会不会让他们浪费,不过之后口碑如何,就要看大家的反应了。”

叶安点点头,根本就没放在心上,因为他知道,宋朝是团茶向散茶转换的重要阶段。就算没有自己,待到南宋末期,散茶也会出现在人们家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