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都市言情>国潮1980> 第七百八十三章 管不住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百八十三章 管不住手(3 / 6)

陪女客来的。

天桥的来历和花市也差不多,原本是红庙前面的旧货市场。

因为本是穷杂之地,专为穷人群体服务的,天桥就是在京城的旧货集市里,也层次不高。

最初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还有废铜烂铁,有点像收破烂的人汇集的地方。

后来逐渐演变为以旧眼镜和估衣的生意为主,天桥才算开始兴旺,这才有了卖艺的。

所以这样的地方,欺行霸市的地痞流氓就多,骗人的老虎摊儿不少,贩卖的吃食也不卫生,而且多以价廉为主。

甚至就连艺人的表演都不入流,说是“三俗”都算是美化了。

实际上,过去的天桥艺人,许多人是拒绝女客的。

比如说撂地相声的,当时比较流行的话是这么劝的。

“女客请走啊,我们说的不是人话,别脏了您的耳朵”。

这么说吧,逛天桥的人,除了不务正业的街溜子,失业的穷人,进城的农民,就是初一十五歇工的小作坊的伙计厨工,还有本地和外地的小生意人,小买卖人。

尤其又因为天桥旁边临近八大胡同,这里就更被上层次的人所不耻,视为下九流。

这么说吧,京城但凡讲究规矩的人家,无论大人小孩,男丁女眷都是不许来天桥的。

如果想解闷,看杂耍,可以,去临近天桥的城南游艺园。

那里名角儿荟萃,有专人管理,绝没荤口儿,没地痞流氓。

话说回来,这大概也是许多人研究天桥,始终研究不出个结果的原因。

因为有文化的学者不可能来啊。

什么时候,听说过鲁迅、张恨水、梁实秋这样的人逛过天桥呢

有点身份的主儿,好像也就同治这么一个被太监坑了的大冤种。

其实天桥之所以能在清末民初走向鼎盛,全国闻名,真没那么多奥秘。

就是因为日日举办,消费水平低,节目荤素不忌,是个“恰烂钱”的好地方。

谁让当年的穷人多啊,而且还多是文盲呢。

所以就真实情况而言,与其说天桥是平民乐园,不如说是“贫民乐园”更为适当。

当然,有低就有高,有俗就有雅。

厂甸就是与天桥迥然相反的一个典型,那是京城独一份的“文化集市”。

厂甸庙会虽然叫做庙会,却不以庙为名。

它虽然具有庙会的时间属性,每年就在海王村公园举办一次,大致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

然而实质上却是个雅俗相济、商娱相融的集市。

厂甸庙会的范围因为把琉璃厂给覆盖进去了,卖的全是和文化沾边的东西,走的是高端和高雅的路线。

什么珠宝玉器,古董字画,旧货旧书,文房四宝……

老年间,光卖字画的画棚,就得绵延一里地去。

要知道,商家们库里堆得那些平日无人问津的假字画,全得靠正月“出笼”啊。

但也不可否认这些旧货里藏着珍宝。

备不住哪位眼力好的就能捡着漏,买着古月轩的鼻烟壶,或者是古籍善本,名家仿作的古画。

这就叫“慧眼识英雄”,淘到精品的人也大有人在呢。

因而慕名而来的外国人也不少。

实际上自清末开始,就少不了金发碧眼的洋鬼子和鬼子娘们儿,跟着一起来逛厂甸起哄的。

到了民国时期,来逛厂甸的仍然多是文人雅士,社会名流。

解放之后,厂甸庙会也仍以知识份子群体为主。

所以说到这儿,大致也就能看明白了,这一届天坛新春游园会,宁卫民对北门和东门两条路线的具体规划思路。

他就是要把过去的厂甸搬到祈年殿和丹陛桥来,让这两处变成旧日的海王村公园。

不论院墙里外,都是图书充栋、宝玩填街。

才好用这些精品货色,去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