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李屯之所以叫三李屯,因为最开始,是李家三兄弟挑着担子从关里鲁省闯关东来到关外,沿着倭占时期修建的公路从省城龙城一直走到一处叫笸箩泡的大湖边上,路到了尽头,他们也就在湖边落了脚,慢慢聚成一处小村落,得名三李屯。现今叫三李屯生产队,隶属于安远县三盛裕公社平安大队。
整个生产队有三十一户人家,其中十七户姓李,一多半都是最高李家三兄弟的后代,都是同族。有几户同姓但不同族,是后迁过来的。还有九户是李家的姻亲。只有五户人家是纯粹的外来户。其中就有楚家。楚老爹是建国前的孤儿,逃荒到三李屯,给李家放牛,解放的时候,国党征兵,楚老爹替李家的少爷去当了兵。后来他们整个部队都投降并进了东北军,他又跟着部队去打了朝鲜。因着年纪大,是五三年最早一批回国的。他不识字,也没多少军功,就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大头兵,回国之后就带着军功章回了老家。她也没什么老家,之所以还回了三李屯,就是念着当初给地主家抗活的时候,屯里的寡妇老太太八婶子年年给他做鞋,做棉衣。就剩下这么一个念想儿,回来给八婶子养老。他回来的时候,八婶子身边儿又收养了一个孤女,也是要饭过来的,叫黄菜头,才十五,两人就成了家,一起养活八婶子。黄菜头就是楚老娘。
五七年生下了楚大哥楚无穷,五八年生下楚然。楚老爹到底是当过好多年兵,自己虽然没多大能耐,但是出生入死过的战友很多,最难的年代,找关系送楚大哥去当了兵,当时楚大哥才十五。当了三年兵,负伤退伍回来,就做了生产队长。
八婶子现在还活着呢,老太太二十岁就守寡,一辈子心善,好心有好报,八十岁了,身体健康,没病没灾的,还能下地干活呢。心善不代表好欺,老太太活得那是相当的通透。再加一个黄菜头,黄花大闺女,在那个年代里,要饭能全须全尾的活下去,就不是一般人,那是急眼的真能拎着菜刀干仗的女杀神。俩孩子,都不像老实头儿楚老爹,到是像娘多一些,再加上八婶子从小带着言传身教的,都很不孬。要不然,楚无穷也不能混个三等功回来,还在三李屯这种全是李家族人的屯子里,安稳的当他的生产队长。
一家子五口人,住在一间半的土坯房里,两口子跟儿子住堂屋,老太太带着孙女住橱间,就是进间的厨房与后墙之间隔出来的一小块地方,修了一个刚能睡两个人的炕,半面的土墙,用帘子挡着,白天帘子拉来不挡光。晚上算是一个独立的空间。
楚然的原身呢,是个能干的。七八岁就跟着老太太沿着泡子边儿上割草捡粪挣工分,十来岁就会有苞米叶子编套包,就是套在马脖子上驾辕的。一个套包能卖一毛到两毛钱不等,看行情。小时候一晚上能编一个,大了一晚上能编两个。攒上一些拿去供销社一起卖了,一年能挣上三四十块钱,就够养活她自己的,买个笔本文具啥的都够了,年底做身新衣服还能剩下点儿。家里孩子少,楚大哥还去当兵了,日子过得比别人家就宽松些。再加上她会编套包,要不是苞米叶子分得少,她还能挣得更多些。
日子没那么紧,家里也没那么多活儿,也没有更小的孩子需要她看,就一直跟着念书了,虽然学校里也不讲啥,不是口号就是口号的,有的老师字都认不全呢,能教啥。好歹一直跟着念下来,混了个初中毕业证。
这会儿已经毕业两个多月了,用这些年自己攒下的钱,爹妈又给补贴了几十,买了一个缝纫机,在家给人做衣裳做零活。裁剪一件上衣两毛钱,裤子一毛。零活儿,像是匝个底垫啥的,给二分就行。做衣裳是跟楚老娘学的,黄女侠那眼睛是真没白长,啥活计人家看一眼就会,做衣裳无师自通,闺女也就跟着学会了。缝纫机是自己悟的,屯里老支书家的儿媳妇会用,家里有,她看过两回,再加上自己琢磨着,就研究会了。
这两个月,也挣下了二十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