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都内,除了为学童启蒙的书馆,以及经师授课的精舍、精庐外,还有一类特殊的学馆,称为“医馆”。
此为新任太医令华佗一手兴办,招收的多为庶人贫民,“医学生”的待遇对比太学生,可免徭役,衣食住宿俱由医馆提供。
这一举动曾在许都士人中引发非议,时人以医为方技,以医为贱业,认为官府此举无异于扶持异端,有违常理。
所幸此时许都中的士人都依附于曹操,对于曹操做出的决断不敢过多置喙,再加上世道乱疾病多,医工的确短缺,又因医馆初立时常常无偿诊治……
基于种种原因,反对的声音终于弱了下去,医馆得以在兖豫二州遍地开花。
“主公。”帷车缓缓停下,车壁被杨向扣响。
荀忻走下牛车,杨向等人已上前与医馆中的门仆通禀,“高阳亭侯诣太医令。”
入内通禀的门仆回来,拜道,“君侯请进。”他向荀忻赔罪,言明华佗正在诊治病患,无暇出门相迎。
“无碍。”荀忻吩咐卫士在门外等候,随即跟着门仆往内走。
华佗成为太医令后,平日都待在宫中的太医署内,只有休沐日才能出宫到医馆中出诊。
庭院中栽种了不少桑树,树下的土地也未曾空闲,遍插栅栏,栏内种着辨识不出的药草,被围成了药圃。
院中头戴帻巾的短衣少年们,有的蹲在地上,手中拿着木杵捣药;有的端着竹篾编的簸箕,在庭中来回晾晒药材:还有人背着药篓,从门外进来,似乎刚刚采药而归……
走过回廊,到了医馆的正堂,门仆引着他进门,只见堂中病患排着长队,华佗与几名弟子正在坐堂问诊。
见他进来,华佗写完手中的药方,令一名弟子接替自己,起身前来会客。
“荀君安否?”华佗还是初见时那副模样,精神矍铄,须发乌黑,全然看不出年过五旬。
身着玄黑官袍的青年笑了笑,“劳君挂念,安然无恙。”
华佗细观他脸色,荀忻自觉地伸出手腕,任由华佗诊脉,片刻后华佗收回手,“君体康健,颅骨之伤亦已痊愈。”
“头为一身之首,百脉相通,一旦有伤则难治,君其慎之。”华佗叮嘱道。
被用华元化严肃的神情盯着,荀忻不由有些心虚,应声答诺。
“元化至许都,志才兄病情何如,君仍知否?”荀忻说出来意,此时书信不便,与其传书到兖州,不如来问不久前从兖州过来的华佗。
华佗整理着案上的左伯纸药方,“戏君已无大碍,如佗当年所说,休养三年之期便可痊愈。”
“多谢元化。”荀忻闻言放下心来,戏志才没事,老曹麾下多一位他能听进去谏言的谋士,或许许多事将随之改变。
“行医活人,本职也,何言谢?”华佗笑了笑,“若无君一力相助,怎有今日遍地医馆?”
他唏嘘道,“佗此前从未曾想,医者亦能如儒师一般,开馆授徒。”
荀忻望着华佗手上一厚沓的药方,正色道,“治病活人,医者便如再生父母,功德无量,而世人贱之,薄之,何其谬矣。”
“元化亦无须自薄。”他轻声道,“总有一日,医……”他本想说“医乐百工”,话到嘴边改口道,“医者与士人,将无分贵贱高低。”
“千百年后,如今‘医工’或许将改称‘医生’。”
这时“先生”这一尊称常常拆分来唤,如称张某为“张先”或“张生”。
华佗并不知荀元衡为何对医者如此尊敬,但他仍为友人的尊重和善意所打动,拱手谢道,“承君吉言。”
两人闲聊片刻,渐渐找回了从前的熟稔,荀忻接过仆僮递过的药茶,“元化掌诸医,为太医令何如?”从没做过官的华佗数月内骤然成为医官之首的太医令,他很好奇华元化有什么感想。
华佗的笑容逐渐消失,他捋了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