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铁牛虽然下午吃饱了的,但干了活饿的快,晚上的时候又跟家人一起吃了一顿晚饭。
冲完凉,躺在炕上的时候,翻来覆去的怎么也睡不着。想了想,爬了起来,从枕头下摸出钥匙串,打开了衣柜里面一个带锁的抽屉。
从里面拿出一个小铁盒子,放在炕上打开,把里面的用布包得严严实实的一根小人参,小心翼翼的拿出来放在旁边。才把钱倒在炕上一块儿有月光的地方。然后就着月光开始数,先拿出一沓都是十块的,然后是五块的依次数过去一共586块五毛八分钱,又数了两遍才钱放回盒子里,然后又把盒子放在抽屉里锁好。
赵铁牛一个农村人之所以存了这么多钱,也是因为他经常往山上琢磨东西。他十来岁就跟着村里的秋猎的队伍往山上跑了,每次跟着上山他就跟着那些打猎的好手。
他虽然在学校坐不住,上了两年学就不去了,但其实人挺聪明。特别是这些他自己感兴趣的,而且那时候人小就馋点肉,所以对山上的东西他学的可认真了。
看着他年纪不大还挺有毅力,人又聪明,像那些套猎物的绳套什么的,教个两三遍他就会了。都是一个乡的,而且甜水乡的人姓赵的特别多都是一个祖宗的,没有破四旧祭祖的时候整个乡一多半儿的人都去了。他一说他姓赵,叫赵铁牛,他爹他爷爷是谁?是哪一支的?所以不管他跟着哪一只队伍上山,大家都乐意教他。
就这样,一到秋猎的时候,甜水乡好几个村,(现在是大队)不管哪个村有人组织上山,他都能混进去。在山上要待四五天,能吃好几顿肉,走的时候还在顺着点猎物,慢慢儿的他分的猎物越来越多。现在一到秋猎,他都是主力,分东西,那都是大头。
除了春天,其他时候他都经常偷偷上山,乡里大多数人都是不敢一个人上深山的,所以去的人少,他的收获相当可观。除了留点儿在家里吃,其他的都让他拿到农场去换钱了,城里盯着紧,他除了刚开始去过,后来几年他都上农场了。
农场好几千人的需求量很大,虽然鸡鸭猪啥的,他们自己也养了的,但交了任务也剩不下多少了。而且这个年代的肉在哪儿都受欢迎。
他一个人那点儿东西根本就不起眼。就连甜水乡这几个会打猎的小伙子,也是他带着上农场那边儿换东西的。几个打猎的好手儿就是这么服他的,别人还在想怎么偷偷摸摸的混进城里卖东西的时候,他已经跟农场采购的都打好关系了。
每次弄到好东西直接就送过去了,这些大单位采购也不在乎那三毛两毛的,结起账来也干脆。
因为跟农场的人熟,所以农场报废了一台拖拉机,他比别的队都先知道。
虽然说是报废了,但只是需要经常修而已,又不是不能用,村里人哪讲究这些,而且在旧的还便宜。
也是因为他给队里弄了一台拖拉机回来,要不然后来拖拉机手位置也轮不到他。不说别人,就说大队长,他儿子赵二狗一天还跟别人一样,都在地里干活呢。要不是他功劳大大队长肯定就给赵二狗了。
赵铁牛躺在炕上,心里想着“五百多块钱,买自行车要一百五,缝纫机也得一百多吧,收音机好像是五六十,还有手表,估计也得一百多,月月好像有一块手表了,还要不要买呢?算了,还是买吧!买块不一样的换着带,三转一响,都买齐了,到时候给月月家里人说起来也有面子。还有衣服鞋子什么的,怎么都得买一两件吧,等忙完了还得上供销社去看看,到底要多少钱?等秋收完了,自己还得单独去整点儿好东西送礼,看能不能找孙部长换点儿票,这么多东西也不能光指着孙部长,看来还得去砖厂,电厂找找人。自己这样算是有诚意了吧!到时候是带她一起去买呢?还是买好了当成聘礼给送去呢?要不先把大件买了再带她买衣服去?我这么多诚意要怎么跟她说呢?唉~!还是先把票找齐了,再跟她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