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09、晋江独家(2 / 3)

大壮一家成了军属,院门上挂了光荣牌。

吕秀蓉觉得当兵挺好,没准就像大旺兄弟那样出息了。田大旺听说后,写信鼓励道:“杠子去了部队上,好好学文化,文化上去了,提干才有希望……”

对杠子,田小苗的印象很深刻。

那年回乡,杠子很腼腆,跟小时候一点也不像。她鼓励杠子好好念书,杠子答应了,一直念到初中毕业。再想念下去,就要去县城。可对农村家庭来说,负担太重,即便学校不收学杂费,可一个壮小伙子,光吃喝拉撒就是一大笔开销。

杠子没去县里,选择了参军。

农村娃娃的出路,除了考大学,就是招工进城或者参军入伍。招工进城很困难,一个公社没几个指标。更何况,马上就要精简了,甭说农村的,就连城镇职工都一并下放到了农村,参加劳动。

农村的日子很艰苦。

相比起来,城里要好很多,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着。

从全国来看,一九五九年工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

京城十大建筑竣工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成功举办了。东北发现了工业油田,提前喷油了,正赶上十年大庆,被命名为大庆油田。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建成投产了,可以造拖拉机,也可以造坦克。我国第一台快速通用数字计算机试制成功了,每秒能运算一万次,为电子技术、工程设计、国防科研提供了有效手段。还有西南地区稳定了,翻身农奴得了解放。(注1)

这些成就,都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实现的。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广大农村的支援。出人、出力、出粮食,一直延续了几十年。可不这么做不行,国家底子薄、基础差,要想实现全工业化体系就得迎难而上,甚至要做出某种牺牲。

对此,田小苗理解得特别深刻。

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分门别类打下了工业基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尤其是农村做出了巨大牺牲。而后世的工业发展不是凭空而就的,没有五六十年代的基础设施和规划,就没有未来。看看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真正实现了全工业化体系?这就是答案。

不光是工业,农业基础也是这时候打下的。

在全国各地,几乎每条河的上游都有水库、船闸。引水渠建成后,才有水浇地,才能亩产增收多打粮食。那些水利设施很牢固,直到后世还在沿用。

而解放前,不管是黄河还是淮河,连年泛滥,受灾群众无数。解放后,黄河上游修建了三门峡,淮河上游的支流上修建了一座座水库、一道道船闸,硬是给治理好了。

这是多大的基建规模?又产生了多大的经济效益?

可按照过去的统计方式,这些都属于义务劳动,凭着农民兄弟的一双手,一副扁担,一辆手推车干出来的。即便是在最艰苦的六零年,也没有停顿下来。

给子孙后代造福,多么朴素的情感。

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是大集体的力量,被永远铭记着。

*

柳进原在部队上,也关注着民生。

这是艰苦与成果并存的一年。

工业快速发展,尤其是重工业基本成型。可农业生产出现下滑,如果接下来的一年未能扭转,会更加困难。

另外,他还有一种担心。

由于涉及到主权,我国拒绝了建立海军联合舰队的要求,苏联单方面废除了两国签署的国防.新技术协定。这是一个不好的征兆,预示着两国之间出现了分歧。(注2)

这种分歧,会不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柳进原调出了一组数据。

截止到目前,大大小小的经济合作项目有五六百个,一旦出现问题,会给经济造成巨大困难,损失非常严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