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不是儿戏,任何一场战争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而作为战争的狂热分子,日本深知其中的精髓。
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华北方面军不管是从兵力调派要还是物资储备,再或者是情报支持,都已经全部就位。
在这种情况下,1941年5月7日,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下达了最终的作战命令,分兵对中条山发动了代号为“中原会战”的军事行动。
而这次战役,也是日军在中国正面战场发动的22次大型会战中的第14次。
根据华北方面军确定,此次会战的目的是:“消灭和扫荡蟠踞在晋豫的中央军主力,消灭其在黄河以北的势力,扩大和利用这次会战的战果,借以确保华北安定!”
自感稳操“胜券”的日军,于5月7日傍晚时分突然一齐出动,由东、西、北三面“以钳形并配以中央突破之方式”进犯中条山地区。
东线,日军原田雄吉中将指挥的第35师团主力、田中久一中将指挥的第21师团一部,以及骑兵第4独立旅团一部,约25000余人,在伪军张岚峰、刘彦峰部的配合下,沿道清路西段分三路向济源、孟县进犯。
西线,日军安达二十三中将指挥的第37师团主力、井关仞中将指挥的第36师团一部、若松平治少将指挥的独立混成第16旅团,约25000余人,自闻喜、夏县东南向张店镇进犯。
北线,日军清水规矩中将指挥的第41师团及池之上贤吉少将指挥的独立混成第9旅团共约30000余人,以中央突破之闪电战术,由横岭关方面向横垣大道西侧猛攻。
东北线,日军樱井省三中将指挥的第33师团一部及独立混成第4旅团一部,约万余人,从阳城方面向董封镇一线攻击。
战前,日军的调动就引起了国军方面的注意,前线不少将领致电第一战区长官部,称日军可能要进攻中条山,请战区长官部做好备战。
但是这些战报却没有引起第一战区长官部的注意,战区新任司令长官蒋鼎文认为在中条山,中方守军有16个师,约15万人,日军即便是华北地区的主力部队全部调动,也不过三四个师团的兵力,充其量不过五六万人,兵力上国军占据了绝对优势。
且守军方面还是有许多有利条件,中条山是自内战爆发以来的前沿地区,从1938年到现在的三年间,中日在这里互相对峙,日军始终无法突破这一线的防御。
还有就是中条山所处地理位置,进能扰乱敌后,牵制日军兵力,退能凭险据守,配合整个抗日战场。
因此,蒋鼎文并不认为日军有胆量主力进犯中条山。
当接到前线的报告后,第一战区长官部这才着急了,蒋鼎文根据情报,针对日军分兵合击,袭击通信联络及各级指挥部的进攻方式,当即电令各部以交通线为目标,加紧游击袭破,妨害敌之攻击准备及兵力集中。
但上述命令未能得到有效组织施行,致使战斗开始后各部只能仓促应战。
到第二天,因情况剧变,日军接连突破国军多道防线,来势凶猛。
战区长官部再次命令各部采取守势,力保现态势,粉碎敌蚀食中条山企图,诱敌于有利地带,转取攻势,而夹歼之。
但各部仓促应变,分别与各路日军交战,中条山战役一开战,国军方面就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危险局面。
东线的日军最先取得突破,他们左翼以温县为发**,先头步兵5000以上,骑兵千余,炮20余门,飞机数十架,战、汽、装甲等车共百余辆,沿黄河北岸突进。
中间以沁、博为发**,一股先头千余,循沁济大道西犯;另一股先头2000余人,附炮十余门,于窜陷西向义庄后,继向捏掌、紫陵、东逮寨、留村一带猛扑。
同时,沁河北岸3000余人,以飞机十余架,炮二十余门,强渡沁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