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35、第 135 章(1 / 4)

()自古以来,各大寺院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以及士绅贵族施予的银钱和土地来维持。

虽然也有和尚靠勾结官府,抢占百姓田舍,甚至兼并、侵占邻近寺庙来扩充自己的寺院和势力;或者出家人本身的社会实力,下层百姓为了求神佛保佑,以消灾避祸而主动,给寺庙捐献的银两、土地、房舍等等财物来源。

但不管怎么说,银钱和土地,始终都是大头。

银钱方面且不说,单论土地。

土地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以农耕为主的华夏文明更是如此,历朝历代的朝廷都是非常重视寺院土地管理。康熙六年七月礼部统计:全国各地官建大寺庙共6713处,小寺庙共6409处。私建大寺庙共8458处,小寺庙共58682处。

全国的大小寺院近8万所,僧侣大约110292人,尼姑共8615人。然后全国每年以四到五万个新度牒的数量增长,如果再加上民间的私造度牒,假度牒也没有的野和尚,野尼姑,更是无法计算。

看似出家人都是一副“空澈为上乘,以虚无为宗旨,四大皆空,六尘不垢”的模样,对于民间“户婚田土钱债”之类不屑一顾。即便是自身出现种种困惑与矛盾,只要“坚持戒律、恪守宗风,参禅悟道”、“朝朝面壁、夜夜蒲团”,都会使其“与俗家无涉”。

但是事实上那?

就连大清国的县令们都要狠狠地羡慕一番出家人的,“薄田百十亩,古佛两三龛,黄虀脱粟可以果腹,晨钟宵梵可以养性,所谓与人无患,与世无争者,其在斯乎!”

一家寺庙“薄田百十亩”,近八万所寺庙,占有的土地可想而知。

广州知府冯协一,宇躬暨,号退庵,先文华殿大学士冯溥之第三子。应顺天乡试不中,随例荫父爵谒选吏部,授浙江绍兴府同知兼摄山阴知县。

冯协一出身于文风鼎盛的北海冯氏家族,又有他父亲留下的恩荫,当然不会是一般戏词里的知府一样“三年新知府,十万雪花银”。虽然他也和其他知府一样讲究一个牌面,出门做“六人抬”大轿,日常三十个长随,十个师爷,轿夫,厨子、门房、跟班、拿印的……

但是他和其他的知县和知府,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儒生,还是不一样的。这些人大多只精通八股,却不精通职务,但他通晓政务,处世灵活,这也是皇上派他广州的原因之一。

今天他正因为一个试图阻碍清查土地的地方士绅恼火,听说小四阿哥在白云山的故事,听完小四阿哥的传话后,登时哈哈哈大笑。

这些老和尚,竟敢算计他们的小四阿哥?

冯协一起身就要领着人去白云山,准备来个“杀鸡儆猴”,杀一杀那些阻碍清查土地之人的锐气,就见他的三十个师爷中的一个,吞吞吐吐地问道:“老爷,你看……这白云寺?”

白云寺在广州威望太高,不大好动。

其他的师爷纷纷点头,但有一个师爷没点头,他也开口,却是相反的态度。

“老爷,康熙五十年,皇上就有下旨,全国上下,不得再私造寺院,严格管理度牒发放事宜,虽然还是没有阻止大清国出家人的日益增多。但是,皇上的意思很明显。”

“寺庙占据土地太多无需缴纳赋税,僧人太多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国家税收……”

冯协一对这位师爷点点头。

甭管你是出家不出家,有本事一家搬出去大清国出海去,否则二百年内,大清国估计都是这样子,任何人都不得私下大量占有土地。

对着其他的师爷说道:“说起来我们官府,也算是和地方士绅,里长村长们,以及这些出家的和尚尼姑们,一起管理地方。”

“我们是朝廷法度,地方上是宗族规矩,佛门道门是情感寄托。”

“但是这有个一二三,有个谁最大的说法儿。历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