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是真的穷过,分家前穷,分家后也穷,他累死累活供几个孩子读书,就盼着沈家能出人才。
三郎功课好,出人头地。
家里日子也好过了,也从广宁搬到盛京了。
大房二房三房都挺好,他这个老头子反倒是没什么事儿做了。
沈老爷子种了一辈子地,不种地就去码头做苦力,才攒下这么多家业。
他只会种地,在盛京没啥事儿做,幸好有个庄子,种地,收秋,人一闲就容易乱想,沈老爷子希望有点事儿干。
庄子收秋就收了十多天,粮食晒干装仓之后,沈老爷子才回去。
一到家,他就把丰收的喜讯告诉家里人了。
总共一百六十三亩地,收了不少粮食,供给食肆的,自家吃的,怎么都够。
沈老爷子还带回来庄子产的东西,两筐柿子,新挖出来的红薯,好几袋豆子,河里捞出来的鱼,一篓子虾,到家里都蔫吧了。
顾筱把虾养盆里,留晚上炸着吃,红豆送到手工坊,红薯晒两天,等甜一些了就送到食肆去。
粮食全放在粮仓里,然后捡好的做种子,明年兴许还是个丰收的好年。
郑氏是嫁进来的新媳妇,自从了解到沈家的家底之后,她也不敢多想,沈诚不在家,她能做的只有孝顺公婆,顾好家里的琐事。
若是可能,跟着学做菜。
郑云舒和顾筱同龄,有的话聊,沈诚五月下旬走的,这都八月中了,还没回来。
新婚燕尔,自是相思情切。
现在秋收忙过了,沈诚再回来兴许她能一起跟着。
郑云舒把鱼清洗干净,在海边长的姑娘自小就做惯了这些活。
鱼红烧一条糖醋一条,虾腌过再下油锅炸,两个素炒菜,两个炖菜,这就是沈家的晚饭。
吃着吃着,大门口传来一阵动静,郑氏若有所感,回过头去,只见大门前面停了辆马车,上面蹦下来一个人,不是沈诚是谁。
陈氏手里的筷子差点掉地上,“咋这时候回来呐,吃了没……”
大娃拍了下额头,先看了看郑氏,沈家伙食好,郑氏比他走的时候胖了点。
大娃道:“本来想上午到的了路上耽误了一会儿,还没吃饭呢,饿了一路了……”
说完,沈大娃还摸摸肚子。
郑氏赶紧添了一副碗筷,大娃冲她笑了笑,然后道:“我带回来了不少东西,吃完饭再看吧。”
由南往北,路途遥远,带这么多东西可不容易。
沈家人没问,等吃完饭,自然就看到了。
郑氏给大娃盛了冒尖一碗饭,沈家伙食好,在外头肯定吃不着好东西。
大娃也是饿极了,大口吃饭大口吃菜,一路风餐露宿,他是真饿了。
“还是家里饭好吃!”沈大娃仗着牙口好,吃炸虾一口一个,连壳都不吐。
陈氏说了句:“这鱼是你媳妇炖的。”
郑氏怔了怔,她长在渔村,吃的最多的就是鱼,做鱼有一手的,没想到陈氏还会提,“这是我家乡的做法,你们都尝尝。”
顾筱又夹了一块,郑云舒做的清蒸鱼很好吃,一点腥味都没有。
大娃回来,郑氏眼睛都亮了,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食肆现在不忙,这回大娃走,郑氏应该跟着去。
沈家吃饭的时候很安静,吃完了李氏大丫去刷碗,大娃把马车上的东西卸了下来。
走的远了,见到的东西就多。沈大娃手上有钱,啥都想带回来。
再说他认识了不少商贩,便宜。
南方带回来的果子,枇杷,橘子,芒果,香蕉。
蜀地的布料,绸缎,还有一匣子的钗饰,银的多,样式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