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么处理和这个送她花的男孩子之间的关系。
但一个本身就有好多男孩子追求的女孩子呢?
她只会说一声谢谢,接过花,转身就在想是扔掉还是拿回家插花瓶里,至于那个送花的男孩子?
那谁啊,不重要!
那么,一个女孩子头一回被班上的女孩子针对,她会是什么状态?
她会脸红,会着急,会气急败坏语无伦次,或者想尽了办法有理有据的反驳。
但如果这个女孩子从上学开始就一直在被其他女孩子给针对呢?
再遇到一回,她看一眼,两三句话就轻车熟路解决了,有的时候连话都不讲,就当你是空气。
而后者就是陈导想要的效果。
他要贵妃一出场,举止投足立刻就让观众明白,这姑娘是个一直活在男人的追捧、女人的嫉妒之中的人,从而让观众们相信,对,这个就是本剧最美的女人。
玩的就是反逻辑。
第三个星期,作为贵妃的新演员入住皇宫,开始适应她的贵妃生活。
第四个星期,其他戏份可能加在一起不到两集的小配角们也都加入到了每天给皇后娘娘请安、陪皇帝陛下上朝的队伍当中。
搞得用来拍戏的半边皇宫跟真的皇宫似的,看得另一个共用皇宫的剧组瞠目结舌,一个劲儿地打听这是什么剧组在拍什么戏,这架势搞得跟拍纪录片似的!
第五个星期的一大早,终于对整个剧组所有演员的状态都满意了的陈导,立刻招呼着所有人开始拍戏——
他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把这部戏给拍掉。
不然如果真的让演员长时间沉浸在一个角色里,之后出戏就难了。
陈导的理论被证实真的是有用的。
小司马作为《后宫嫔妃传》的副导演,也承担着一部分拍摄任务,拍一些不需要主角出场、或者只有一个主角出场的剧情画面。
作为一个在其他剧组有过实习经验、后来自己也拍过几部作品的导演,他明显能看出,在陈导的培训之下,这部剧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场戏……
“没有一处是不恰当的!所有细节都刚刚好。”
这种感觉要怎么形容呢?
就比如,他拍的第一场戏是众嫔妃坐在皇后的寝宫里,等待皇后到来,同时也是等见新任贵妃第一面。
一下子室内整整坐了大大小小十二个妃嫔,每个人的身后都要跟一到两个宫女,门口要站两个宫女,角落要站两个太监,皇后座位边上还有个抱着猫的宫女。
这相当于一个镜头入镜超过二十个人。
要是放在别的剧里那真的是头都大了,这一场得拍个超过十次才有可能保证镜头里的每个演员情绪到位!
有的时候为了拍摄简单化,可能镜头在某两个演员对话的时候,都不敢让其他演员入镜,就怕他们表情万一出问题,那就是整个镜头重来一次!
但因为陈导前期的沉浸式训练,这种情况根本就没发生。
十二个大小妃嫔坐在自己从一个星期前就固定好的位置,从进入寝宫开始,每个人的眼神和走路时候更靠近谁,就能看得出,谁跟谁关系好一点,谁跟谁关系差一点。
两个固定机位摆好,四个手摇机位架好,这边小司马一打板,那边,这群女人就开始按着剧本上的台词,先互相之间按照人与人的亲近和敌对关系打一波机锋,然后又聊起了就在昨天被皇帝意外带进宫并越级封为贵妃的女人。
这一场到时候是要放到第一集开头的,作为一个侧面描写,给观众介绍一下作为两大女主角的皇后和贵妃都是何许人也,给后面两位主角出场的时候烘托气氛。
其质量和精细程度直接决定了观众对接下来剧情的兴趣程度,不可谓不重要。
但小司马看完了整整六个机位拍摄的画面,还真的找不出一丝的问题。
四号机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