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淮之心里很清楚, 历来变革者大多都没什么好下场。这类代表人物就是商鞅,车裂之刑,听着就让人觉得骨头疼。然而这世上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虽千万人吾往矣, 是另一种崇高的境界。顾淮之还真没那么伟大,他想要做的是在保全家人的条件下再搞事情。之所以选择先从粮食方面着手,一是民以食为天, 让百姓吃饱喝足才是统治阶级该做的事情。另外嘛……变革者之所以大多不得善终, 很大的原因是他们动了别人的蛋糕,毁人前程断人财路,最后被一帮出了大血的人反扑,所以才下场凄惨。然而就算顾淮之真的让人研究出了产量更高更优质的粮种, 会碍着谁的事呢?华国几千年来一直以农耕为主, 后世甚至开玩笑说每个华国人的基因里都刻着种地的本能。这样的情况下, 顾淮之若是研究出了更优质的粮种,靠地吃饭的百姓们只有感谢他的。百姓能吃饱,就不会想着闹事, 社会秩序自然会安定不少, 朝廷的税收也能收得多一点,进一步减轻了国库的负担,百姓和皇帝绝对举双手双脚来支持。至于朝中官员……甭管是文臣还是武将, 世家还是寒门,能入朝为官,名下肯定是有田地的。优质的粮种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收获, 他们疯了才会反对这事儿!这么一算,顾淮之现在选择的方向,绝对是最安稳的一条路。就是难度系数颇高,但是考验的是庄家把式的能耐,又不是让顾淮之亲自下地天天种田,顾淮之完全无压力。再说了,这种难度级别的实验,顾淮之也没想过立马就能出结果,早就做好了往里头填个十年八年银子的打算。稳扎稳打,可以说是十分谨慎了。除了粮食问题外,顾淮之还有计划地给众多匠人分了好几个组。有负责养殖的,有负责山林种植的,还有种茶手工等一系列小组。有点类似后世的实验室,每个组选出一个总负责人统筹全局,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耐心研究出比当前技术水平更高的技术来。当然,顾淮之也不会亏待他们,按月发工资不说,还设立了让人眼红的奖励制度,哪个组做出成绩来,每个成员都能收到百两银子的奖励,最先提出变革想法的人更是能得到十倍重赏,除此之外,顾淮之还允诺他们,将来可以给他们的一个孩子谋个好差事。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顾淮之这等大手笔之下,匠人们研究的积极性爆棚,分完组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埋头苦干。这帮人大多都是祖传的手艺,打小就跟着祖辈练就了一身绝活。随便拎出来一个放在后世,那都是让人惊叹的民族艺术家。这样一帮大佬凑在一起组队搞研究,出成绩的概率自然要大得多。顾淮之也没怎么逼他们,每个月问一问他们的研究方向和进度,时不时灵光一现给他们提点意见。许是社会地位不大高的原因,这帮匠人委实让顾淮之觉得十分省心。上辈子要是碰上这么一堆实力派云集的队伍,那纯属考验领导的实力。毕竟能力越大脾气越大,都觉得自己业内最牛谁也不服谁。有时候不但拉不了任务进度,还得被他们拖后腿。顾淮之当初也带过这么一个死亡小组,那是顾爹为了历练他精心为他组织的一个组,毫不夸张地说,顺利带着那个组超额完成任务,顾淮之都觉得自己完全脱胎换骨,灵魂都得到了升华。现在手底下上百号实力派,顾淮之却一点都不担心,社会等级的压制虽然不那么符合核心价值观,但眼下这情形,还真让顾淮之省了不少事。顾淮之这一系列行为衔接得恰到好处,一看就知道他在心里排练了无数遍,逻辑清晰重点明确,所有人都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成功做出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不过这些操作顾淮之都是瞒着别人进行的,除了顾玄几人之外,其他人只知道顾淮之最近特别喜欢往郊外别院跑。为此,顾淮之还引领了一回京城潮流——天气渐热,一帮人都开始学顾淮之往郊外跑。山间别院总比城内阴凉许多,是个消暑的好去处。就连元熙帝也待不住了,想着往避暑山庄跑。元熙帝本就是武将出身,大大咧咧惯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