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从黄氏口中听说, 铁牛的大名定了,叫程守信。虽然说有了大名,暂时还没用上, 毕竟家里头个个是他长辈, 也都习惯拿小名喊他。
又要说到朱宏志那头,哪怕心里头发虚还是咬牙把学堂办了起来。说是学堂, 其实就是拿破屋改出来的识字班, 朱家人把那屋子从里到外收拾了一遍, 往里添了些桌椅,又在最前面摆了一张书案给作夫子的朱宏志用。
有了讲学的地方,朱家人才往各家各院去,告诉乡亲他们家的读书人要回来造福乡里开办学堂,还道他们朱家学堂收的束脩在十里八乡可以说最便宜, 一年才要几百铜钱, 要是没钱,也可以拿柴米鸡蛋来抵。
是有人纳闷, 问他怎么就不读书了?
“镇上学塾教的总是那些,夫子就是把同样的东西翻来覆去讲, 我哥他在镇上读了好几年, 该知道的都知道了, 就想着给家里减轻些负担, 回村办个学堂一边给村里孩子开蒙一边读书。”
自家人又不能抹黑他, 被问起都说得委婉,乡亲们也听懂了:“朱大志又没考上秀才?这是第几回了?”
“按说轮不到我们多嘴, 可你们家已经搭进去那么多钱,怎么就看不出这是个无底洞还一年年的往里扔钱?”
“是,没错,都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家里有个读书人能大大长脸。可书哪是那么好读的?早先看朱大志是挺聪明,现在看着也就是在我们乡下聪明,出去了跟别人就比不得。要是我家的,早让他走其他路子,字都认全了改行干别的不行?去学账房,或者给人抄书画扇面,咋就非得去考那个功名?你爹娘想不开你也不劝一劝?”
过来这个叫朱宏运,是朱宏志他亲弟弟,他心里的想法跟村里这些差不多,可家里人不舍得放弃。如果只是认个字,早就不用读了,他哥读到现在就是想考个秀才功名。坚持了那么多年,已经搭进去许多钱,临到这会儿放弃,谁甘心呢?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朱宏运道:“我哥说只要能考上秀才,以后每年都能领回米粮,秀才公见官还可以免跪。”
他这么说,边上人就摆了摆手。
“你当我没见过秀才?我媳妇儿娘家那个村里就有一个,听说秀才是能领米,但要考试,每年都要考,考完分出等级按等级发米发粮,要是排在末等就啥也没有。至于说见官不跪……那有啥用?咱们平头百姓有几个时候上衙门?县令大人到镇上的时候都少得可怜,别说进乡里。”
一通闲聊下来,朱宏运差点自闭了,回去路上他还在琢磨,想着是不是跟他哥聊聊,让哥多用心,教好些,把学堂红红火火的办起来。
这学堂要是真能办好,至少他自己能养活自己,要是搞砸了,家里还得贴钱供他。
连着几天动员下来,朱家学堂勉强招到八个孩子,村里多数人家没闲钱,听到说读书就避之唯恐不及。哪怕不愁吃喝的也供不起全家上学,他们只会挑一两个聪明的送来开蒙,反正全家上下有一个能认字在大家看来也就够了。这八个孩子里面,程家的占了半壁江山,不光是程来喜这一支,程来财家日子同样红火。
朱宏志通知到各家,说过完年才会正式开课,非要定个日子,就是正月十六。上课只上半天,每天上午他教这些学生读书认字,下午学生们可以回家帮忙干活,他也要为考秀才做准备……把规矩讲清楚之后,他又告知各家在正月十六之前把束脩送到,至于说文房四宝还不用准备,开蒙阶段都是拿手比划。
这事是程家富去办的,铁牛第一时间也知道了,听说一起读书的人里面有好几个是本家兄弟,他心里就踏实很多。将心里的不安压下去之后,兴奋劲儿就浮上来。
正因为乡下条件太差,使得读书认字距离他们非常遥远,让很多人对这满怀憧憬。
真正进了学堂可能会发现读书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