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强。”他心里很清楚,刘邦搞这一套的目的,就是把皇帝的权威树立起来,把他与老兄弟们的距离拉开。于是,叔孙通杂采夏商周的礼仪与秦朝礼仪,制订了一套相对简单实用的汉朝仪法。叔孙通带着弟子演习了一个多月,然后请刘邦去观摩。刘邦看着叔孙通他们演习了一遍礼仪,放心地说:“这个我能做到。”于是下令实施这套朝仪制度。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元旦,在新修好的长乐宫里,各地的诸侯和朝廷里的大臣们,按照叔孙通制定的礼仪制度,正式向皇帝朝贺。
天亮之前,谒者领着诸侯大臣们按照一定的次序进入殿门,院子里排列着保卫宫廷的骑兵、步兵,陈列着各种兵器,插着各种旗帜。到了上朝时间,大臣们按官衔大小,各就各位。从诸侯王以下,大臣们面朝皇帝,俯伏、起立、行礼、就座,所有的人都诚惶诚恐,肃然起敬。群臣行礼过后,又按礼法摆出酒宴。大臣们一个个按着爵位的高低依次起身给刘邦祝酒。御史在旁监督,连喝酒、敬酒都有特定的规矩。
整个朝会从始至终,没有一个人敢喧哗失礼,往日乱哄哄的朝堂变得尊卑有序、井井有条。刘邦心里大为受用,不觉脱口而出:“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我今天总算找到做皇帝的大好感觉了。而叔孙通也因制订朝仪有功而被提升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当然,做皇帝与做老板,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但一个人地位变化了,他必定会要求得到这个地位该有的尊重,这是一样的。正如叔孙通对刘邦说的一句名言“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礼,就是按照人情世故来制定的规矩。这礼,并不全是玩虚的一套,它既是人性的需要,其实也是工作的需要。而作为下属来说,面对地位有了重大变化的“故人”,也得学会“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这既是做人的分寸,也是职业的素养。一千多年前,唐朝有位大大有名的将军,就做得很圆满。
这位名将,就是郭子仪。
唐朝中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叛军横冲直撞,打进了京城长安,唐明皇带着杨贵妃狼狈逃到四川,杨贵妃死在了马嵬坡,白居易的《长恨歌》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后来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接位,连京城也回不去,只好可怜巴巴地在偏僻的灵武做了皇帝。眼看着大唐的江山就要这么完蛋了,郭子仪站出来了,他带着唐军,浴血奋战,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
后来肃宗的儿子代王即位,吐蕃多次入侵,唐军节节败退,最后还是靠郭子仪出马,打退了吐蕃,消除了边患。郭子仪因此被称为“再造大唐”之功臣,意思是说,大唐的江山是靠他重新立起来的。郭子仪被封为大元帅、汾阳王,唐代宗还把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小儿子郭暖。所以,论资历,郭子仪比唐代宗起码大上一辈,论功劳,江山是靠他保下来的,论关系呢,两人还是儿女亲家。郭子仪若是对唐代宗随便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郭子仪有七个儿子八个女婿,全做了大官。有个典故叫“满床笏”,说的就是他家的事。笏是朝廷大官上朝言事时手里捧的朝笏,回家了就往床上一放。这郭家的床上,就全堆满了朝笏。这天郭子仪八十寿辰,儿子女婿们不论官职大小、路途远近,全都整整齐齐地来拜寿。但升平公主却不愿意来。为啥?因为她是皇帝的女儿,金枝玉叶,觉得向一个臣下拜寿,失了身份。
但这么一来,公主是有面子了,郭暖却在一家人面前大大地丢了面子——你这做男人的,连个老婆都劝不动啊?郭暖大为恼怒,回家就责骂公主。公主从小到大,除了皇帝皇后,谁敢骂她?当下两人大吵起来。郭暖口不择言,说:“皇帝的女儿了不起啊?我老爸还嫌这皇帝没做头呢。”说着还动手打了公主一下。这下,公主就爆发了,立即回到皇宫,向皇帝老爸皇后老妈哭诉。皇帝皇后倒也开通,说,不去拜寿,这原本就是你做媳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