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改变这一个趋势,柴简采取了潜移默化的政策,打算将公有制先在几个宗族势力没那么强的乡村实行,他相信只要让百姓看到改变后的成果,那么宗族势力自然会瓦解。
第二个政策则是确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私有经济为辅的社会制度,虽然他一开始确实想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题的社会制度,可是后来却是发现这条路对他并没有什么好处。
虽然他想要让全国上下都过上好日子,可并不代表他的后人也需要奉献。
他虽然能够保证自己,可是却不能保证别人,更何况,整个社会若是仅仅只是有公有制而无私有经济,那么经济不会再有活力。
反而公有制为主体,私有制为辅这样的制度对国家的发展更合理一些。
同时对于国家的发展也更加有利,只要他能够保证国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即可,无论在任何时候,他都不会让国有经济出现拖后腿的现象。
至于私有制他也不会彻底放弃,他会派人进行监督,毕竟他可是知道后世私有经济壮大的后果。
商人虽然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可是想要壮大,柴简却是打算设置一定的门槛,或是捐款数量,或是慈善行为,这两者都可以得到政府扶持。
可是若是仅仅想要赚钱
,柴简却不会那么简单的同意,他可不想让国内将来的有钱人,如同后世那般,在国内挣钱,最终却是花在国外。
也不会让后世那般无良的商人出现,在审核上,他就必须保证,能够从商之人,必须通过考核政审,只有通过考核与政审后才可以从商。
先在源头上,筛选出利于国家的商人,每年都必须审核一次,这样才能确保这些商人不会威胁到国家与百姓的安全。
他可不希望好不容易培养出几个商人,可是最终却是一些欺压百姓和欺上瞒下之徒。与其那样,还不如从一开始就将那个源头给掐灭。
公有制为主体,私有制为辅的制度建立,也给了国内不少有望从商的人一个希望,自从这两个政策下达之后。
很快,整个国内出现了大批的公有制的公社,虽然柴简在高丽实行的公社制度,并未遍布整个乡村。
但是也有将近十几个乡村实行了公社制度,这十几个乡村都是柴简麾下的官员能够完全控制下的乡村。
不久,随着十几个乡村开始实行公社制度,不少柴简控制之外的乡村百姓却是一个个置若惘闻,反而看起了笑话。
毕竟他们可不认为仅仅一个公社制度就能够改变农民贫困的结局。
然而随着无数的
商品,工厂纷纷在乡村建立之后,被排除在外的乡村百姓却是不愿意了,因为他们发现,不知何时,这些实行了公社制度的百姓竟然有一部分从农民变成了工人。
虽然仅仅是在乡村里的工厂做工,可是依旧不比在城市里当工人差。
而且随着时间越来越久,他们渐渐的发现,就在自己依旧贫困的时候,那十几个乡村的人却是逐渐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一个个家庭开始变得似乎有了希望,不少的百姓的生活变得好了起来,不知不觉中,事情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不少没有加入的百姓都开始心里有了别样的想法。开始纷纷向着自己乡村的族老询问,如何才能加入公社。
而且村干部的话语权也逐渐开始变得加重了起来,虽然还未能达到宗族族长的地步,但是最起码则不再被人无视。
社会上,也开始出现了一些经营的小私人业主,经营起了自家的生意,但是凡是能够拿到经营许可证的人,都会接受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凡是敢于违抗者,皆一律不得从商。
不过这对于一些立志于从商的百姓来说,并不算是一件坏事。
整个宣和四年,就在这一片忙碌中度过。
当时间到了宣和四年年底。
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