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都市言情>催泪系导演> 第四百九十四章 二次伤害同样可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九十四章 二次伤害同样可怕(1 / 2)

相比起刘飞来,电影周刊的资深记者周清泉的影评要显得正常的多。

“《素媛》讲述的是有关未成年性侵的故事,虽然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并不是那种血淋淋的控诉,而是把目光转移到了让受害者走出这样的心理阴影的过程。聚焦点更多是素媛周围人的反应,尤其是父亲还有她的一些小伙伴们。

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重点放在警方破获案件或者还原曲折的犯罪过程上,而是匠心独运,将叙事重心放在犯罪行为给素媛和她的家庭带来的情感冲击,承受的各方压力与冷漠,以及最终携手走出阴影,迎接新生的过程。正因为影片真实再现了刑事被害人一家人艰难的情感历程,使得影片能够有力地戳中观者的泪点。

可是影片又为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悲情的命题:在被告人权益不断被重视的当下,如何充分保护被害人,让他们在无辜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同时,不再遭受来自社会的二次伤害?

近年来,随着民主法治进程在世界各国的渐次推进,司法领域的法治观念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的刑事实体法治理念到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的刑事程序法治理念,无不体现了刑事诉讼保障人权的价值目标日渐成为一种优位价值理念深入人心。

毋庸讳言,上述价值理念更多侧重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益保护,而对于刑事被害人的保护却往往乏善可陈。

然而我们去细细思考,却会发现,尽管近年来对刑事被害人提出了一系列司法救助措施,但囿于观念、传统的掣肘,其在实践当中落实得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所谓的救助,大多也是以金钱补偿为主,心理矫治、受损尊严的挽回等精神抚慰措施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更是一大欠缺。

在公诉案件中,由于公诉机关的强行介入并成为控方,而公诉机关所代表的官方及社会公共利益与被害人的利益和诉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所以,公诉案件中被害人应当具有何种地位以及如何合理设定其权利,这是我们应该引起重视与思索的地方。刑事诉讼的基本目的,是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确定被告人罪与非罪的问题。这个过程并没有去迁就被害人的情感发泄和精神安抚需求。

弱者应该由法律来保护,给予施暴者严惩,但是同时,就像电影里面展现出来的,却是我们不曾关注到的。

其实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影片当中的素媛竟然是幸运的。

她在遭受来自身体和精神上的重大摧残之后,却还有无私呵护的父亲:穿戴着闷热的道具扮成女儿最爱的“可可梦”逗她开心;当她遭受媒体猎奇般的骚扰之际,竭尽所能呵护她巨大的疮疤不被暴露在公众面前;还有不离不弃的同学:小男生为自己事发当天没陪同素媛上学,导致她出事,感到自责而痛哭,主动当她的护花使者;还有报以同情的街坊四邻给予的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特别是感同身受的心理医生,由于自己的女儿因遭受性侵受不了舆论压力自杀,她对素媛一家遭受的痛苦有着切肤感受,主动给素媛提供心理治疗……

换言之,素媛的幸运得益于她生在一个影片创作者理想的健康社会中。在这个社会当中,周遭的人对素媛的不幸不是充当嘲笑、鄙夷、麻木的看客,而是以人性的良善帮助受害者建立起一个温暖的情感特区。在这个特区里面,受害者能够得到真诚的安慰和无私的救助。正是在这个特区温暖光芒的护佑之下,素媛得以走出人生的困境。

可是现实当中呢?

主演陈问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的,六个受害者,两个自杀,三个依然抑郁,自闭,不愿和社会接触,只有一个,恢复了正常人的生活。

这是何等可怕的事实啊!”

一堆有关《素媛》的影评,从戛纳传送到了国内。

很少有关注度这么高的一部参赛电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