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个理。”
“什么这个理, 那个理的。”二大队队长嚷嚷开来。“不是有处废弃的荒宅吗,那地方宽敞,可以整理出来当做知青院给知青们住。”
“那地方...”村长猛吸一大口旱烟, 有点迟疑的道:“那地方可不怎么安生, 村里人都不怎么去。”
鉴于现在年份特殊, 村长的用词十分含蓄, 可懂的人都懂, 不就是闹鬼吗,假的,村里人瞎传的。就算真的闹鬼,知青们的火气都挺旺盛,住在那里刚好可以相克!
“就这么定了。”村支书一锤定音:“这几天,知青们先分别借宿在我和村长家的,咱们加班加点, 争取早日将知青院修缮完毕。让新老知青都一起搬进去住。”
往年的老知青,虽说只是一年来一两个, 但是好几年下来,也有十几号人。除了最开始下乡,自觉无望返城的知青,在当地成家娶妻嫁人外, 大部分的老知青都保持单身。
年龄小,十几岁就下乡的男女知青倒还好, 可以在乡亲家里多借住一段时间,可是上了年龄的, 就涉及一个问题,比如说打算内部消化,知青和知青谈对象啦什么的, 所以在乡亲家里借住,并不是长久之计。
苏清之可是知道的,只要下乡参与建设的知青,不管家庭成分好与坏,都有补助。相较只能土地刨食的庄稼人,生活肯定要好点点。借住在村民家,时间短了没什么,可是一旦时间长了,少不得会出现矛盾。
有可能的话,当然是住在知青院里,更好一点。
很快,村干部们商量完了翻新‘鬼屋’的事情,并且当天就喊了不少的青壮,开始加紧修葺房舍。‘鬼屋’一开始是青砖绿瓦,标准的过去大宅门四合院。
那时候能住进去的,都是家里有钱的主儿。只不过后来发生了一些事,‘鬼屋’的原主人一夜之间全死了,隔不久又传出闹鬼的事儿,哪怕‘鬼屋’占地面积大,村里的人都绕着‘鬼屋’走,时间久了,没有人气在,房舍自然而然就差不多成了废墟。
不过总体框架还在,又不全部住人,因此花费几天的功夫,就把‘鬼屋’的前院,也就是一进去穿过影壁能够看到的正院。当然,由于年久失修的缘故,影壁早就破旧不开,不过正院面阔五间的房舍以及左右厢房都还好好的。
只是没有窗户,主要是玻璃是个贵重东西,得有关系才能弄来,因此做的是木窗子,不过还在住,暂时性都用花花绿绿的碎布片挡着。
房舍门也大多腐朽了,只能用来当柴烧。换木窗、木门的工作,都是知青的。因为‘鬼屋’刚刚修葺完毕,连同老知青甚至在当地已经成家结婚的知青,有一个算一个,连同婚姻对象,都搬来了‘鬼屋’前院住。
苏清之和胡莱、吕嘉木分到了一起住,住的厢房,面积不错,不过没有床铺,而是修葺的炕床。除此之外,房间里还放了三个柜子,上面贴了标签,写着各自的名字。还分别上了锁,保证足够的隐私。
至于路娜则和乐雯华,另外两个叫林淼淼、杜鹃的老知青住在一起。也是住的厢房,不过和苏清之他们男知青住的厢房遥遥相对。
正房空着,两边的耳房倒住了人,都是已经成家结婚的知青。一入住,整个鬼屋,不,应该称呼知青院了,整个知青院人气十足,热热闹闹的。
不过很快,新的问题又钻出来了。
由于有的知青已经成家,还带着丈夫或者妻子搬过来,就牵扯到了口粮要不要放在一起,煮大锅饭吃的问题。
苏清之不想大家一起吃饭,就和胡莱、吕嘉木商量搞一口铁锅,然后就在门口处搭一个简易的灶头,他们三人一起开火。
“铁锅只要有工业票就能搞到...”胡莱振振有词的道:“问题是,谁会搭简易的灶头?总不能又要花大价钱请村里人帮忙吧?我看过村里的人家,他们搭建的的灶头都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