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女生手里抬着箱子,从华兰的身边经过,边走边念叨:“我听之前提前招的学长学姐说,提前招两周考一次,要排名呢。如果成绩差,正式开学的时候就不能留在前面的班级了。” “好烦啊,而且大家肯定都很厉害,被淘汰了就……” 她们转角上了二楼,声音已经听不见了。华兰知道提前招的孩子大多都相互认识,因为都是各自初中的佼佼者,总归在招生之前一起被各自的学校安排在一起集训过。市里有些初中的教育实力比较强悍,一个学校就招上五十多人,占了总招生的四分之一,比如新区实验。刚才经过的女生还搭着实验中学的校服,一下子从初中跃入高中。 华兰先前所在的老区初中还用着原始的名字“安川第二初等中学”,成绩比新区的实验差远了,一同考上提前招的也不过十人,先前在一起集训过,相互之间也都认得到脸。 好像稍微有点天分的人都要被集中催着长大。从小学开始挤破头上成绩好的初中,初中通过考试排名再把这些人汇聚到一个班级,进不了这个班的孩子哭哭啼啼,让家长找老师也要把自己送进去。 “怎么非得进去啊?” “如果不进去就考不上川中了,普通平行班只能考一两个。” 考不上川中就考不上好大学,没有好大学怎么找到好工作过上喜欢的生活。 逻辑链条就这样推演下去,整个安川都知道。 而成为真正成为川中人后,也摆脱不了这样的逻辑链条。就像刚才走过去的女生说的那样,得全力留在“前面的班级”,否则就别想清北复交了。 人总是想要好的,之后想要更好的。 华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皱着眉头走进了122。在进门前她顺着宿舍走廊望出去,是一株极大的铁树。那钢针似的叶子戳进走廊来,风狠狠将旁边玉兰花树的叶子吹掉,却吹不动它。 起风了。 不是一年胜过一年的高考成绩,不是安川人的赞不绝口,不是操场旁地标一样的川中碑,不是环绕着的后山和晚清的建筑遗址,而是这一阵风,让华兰开始真正意识到自己身在川中。 其实没那么高兴,也没那么焦虑,她想。也许有的人很羡慕,但是她能感受到的,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学新的东西。 也需要面对很多人所说的“波澜壮阔的三年”。 后来的华兰一提起川中,就想起那阵风和吹不动的铁树叶。不知道为什么。 她走进122,里面已经有一对父母和一个短发的女孩儿。 “你好啊!”他们热情地打了招呼。华兰也礼貌笑笑,随后妈妈就走进门接下了,顺理成章地接下了场面人的工作。 “你家孩子之前哪的啊?” “二中的。你家呢?” “实验的呀。” “哦哦,还是实验好啊,我看这次都考了五十多个。你家肯定读书也是很好的吧?” “哎呀,川中都好的。” “咱们孩子是不是都在来乙班来着?” “是的是的。” …… 四个人的寝室,独卫阳台。在高中里面这条件一定算很好了——这也是那些初中生心心念要考川中的原因之一。华兰把宿舍上上下下打量了一遍,一面默默听着家长的寒暄,甚至能替他们接出下一句——左不过是这些话。她们的阳台正对着河,还是套“河景房”。 “我是余倩倩,就是那个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