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妹妹解闷,也给爹爹。” 两个孩子对做官的初步判断和理解,都是来自父亲,只是得到的想法各不同,黛玉想帮助父亲,让父亲早日结束工作回家,当然也有一点自己的心思,做官帮百姓,但这想法也是来源父亲平日的影响。而皓玉看到的是父亲太忙了,没有时间陪他们,他不想像父亲一样,还爱侍弄花草,更喜欢过悠闲的生活。 对于皓玉,林如海还是希望他以后能够参加科举的,只是皓玉属于不可强求的性子,想到皓玉平时很是在意黛玉的想法,因此在选西席的时候再三考虑后,最后请了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举人宋举人。宋举人虽已不在参加科举,但文采极好,为人又豁达,平常侍花弄草,倒过得也惬意。 宋举人受到林如海聘请时,知道要教的两个孩子里有一位是女公子,倒也没有不同意,只是提出了要考考皓玉黛玉,若是皓玉黛玉通过了他的考验,他便收下皓玉和黛玉,林如海自是同意。 宋举人出了几题,皓玉和黛玉应对如流,宋举人很诧异,这女公子倒是比她哥哥更出彩,只可惜生做了女儿身,宋举人当天就接受了林如海的聘请,在往后的时间里,宋举人越发觉得黛玉的不俗,直叹可惜。 皓玉和黛玉进学后,黛玉聪慧好学,皓玉机敏却勤奋有余,宋举人对两个学生很是好,除了教授四书五经外,还会讲到许多有趣的名人故事、各地风俗逸事、民间趣事,因此很受黛玉和皓玉的喜欢。 且宋举人于花草之事很是有经验,皓玉常常向他请教,宋举人自是欢喜有人与他乐趣相同,只是他知道皓玉还小,不能被这些移了心性,因而也会规劝他以读书为重。 皓玉自是领受宋举人的教导,可宋举人见他并没有很是重视,因而也和林如海谈过,林如海感谢宋举人的用心,并表示会和皓玉好好谈一谈。 清明时节,郊外踏青赏花的人渐多,正值林如海休息,便带着贾敏、皓玉和黛玉一起外出游玩。 去踏青前,宋举人把黛玉和皓玉的一份题给了林如海看,题目是:民以何为乐,以何为苦。 黛玉的回答涉及有方方面面,这样的年纪能够有这样深的认识,让宋举人很是惊叹,只是看到皓玉的回答过于理想化了,看着倒像不知人间疾苦,宋举人点评后,指出皓玉的想法过于理想了,想要达到皓玉所说的并不容易,建议皓玉多去看看农民的真实情况。随后将两个孩子的答卷给了林如海。 林如海看了黛玉的回答,想到了之前关于科举的那次对话,对黛玉很是满意。再看皓玉,叹了口气,皓玉所写皆是好的,竟不见一丝悲苦,便和皓玉谈了一回话,只是效果并不理想,皓玉虽然共情极强,但长至五岁,并未见过疾苦,虽然他和贾敏常与黛玉皓玉他们说民间之事,只是皓玉似乎只在听的当时共情,随后便忘了,林如海觉得还是要让皓玉亲眼所见才好,想着等日后皓玉大了让皓玉去游学,见一见世间的欢与悲。 而后踏青那日,黛玉许久未出门,乘马车时,便时不时剥开一点帘子,贾敏见黛玉高兴,便也没有阻止。 到了郊外,林如海和贾敏一同散步,皓玉和黛玉撒了欢的外衣草坪上放风筝,二人比赛着谁放得高。 风筝放得正好,皓玉的风筝线却突然断了,风筝摇摇晃晃的落到了不远的地方,在林如海允许后,皓玉带着两个小厮朝着风筝掉的地方去。 等到了风筝掉的地方,皓玉刚捡到风筝便听到有人在哭,便寻着声去看了,却见一个与他差不多大的女孩在哭,那女孩很是瘦小,穿得也不好,身上补丁很多。 那小女孩哭得伤心,没有看到靠近她的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