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静阳看着这扇棕黑色的门,思绪无由的回到了一年前。 她还记得她把中考查分的截图发给他们的时候,陈秀平很快的打了个电话过来。 “阳阳,考的这么好啊!”电话里是她激动的声音和车间机器嘈杂的轰鸣声。 他们一直知道女儿成绩好,在镇上的初中里稳稳的拿着每一张年级第一的大红奖状。每次去开家长会的时候,他们都能在其他家长透着羡慕的眼神里接受着班主任甚至于校长的热烈表扬。 但这毕竟是自己的乡里镇上,苦读书的小孩不多,家长的文化也普遍不高。许国辉这个乡镇企业的文员也不过大专水平,在纺织厂做工的陈秀平更是连高中都没能念上。他们俩对女儿的学习没太大概念,要求也不高,只觉得能上高中就是不错的成绩了。 但许静阳考上了市重点,以全市前十的成绩。 连她的班主任都欣喜非常,更不用说许国辉夫妇了。 得知成绩的那晚,两人一宿没睡,夫妻俩坐在床头坐到了天亮。对于他们看来,市重点意味着好大学,好大学会通向好人生,一种他们俩从未有过的人生。 但狂喜之后,他们俩又担心了起来。父母的心永远是操不完的,无论是什么事,都有怕让孩子不好的情况。 陈秀平从厂里回来的时候,脸上的喜色已被担忧冲淡了不少,“女儿一直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人去了市里,能习惯吗?” “这有什么不习惯的?”许国辉不以为意,“市里的好高中条件总不会差吧。” “怎么不会啊,我车间里的朱姐说她有一个亲戚在城里的,也考了重点,她说那小孩一个月下来回家瘦了好多呢。” “那只是少数吧。”许国辉道。 “这怎么能这么说,”陈秀平有点不满,“万一阳阳不适应呢,多吃苦啊。” 许国辉也不说话了,沉默的抽了口烟。 他们都是吃苦过来的,也不觉得是什么大事,但一摊到女儿头上,便突然急得不行了。 两个人又是一宿没睡,陈秀平掏了本旧本子,这本子上记着当时她妈妈去世时过来奔丧的亲戚们的名字。她一页页的翻着,比看劳动合同都仔细。 她翻到了一个远房的表妹,叫施春燕。她依稀记得他们家夫妻俩都在市里工作的,好像还在学校旁边有一套房。 只是他们两家一直没太大交集,陈秀平托了娘家一个婶子才要到了施春燕的电话号码。 他们俩很高兴的告诉许静阳,准备把她寄到这个小姨家。 “这样少担点心事,学习轻松一点。”陈秀平笑着和她说。 “真的不用。”许静阳和他们说了很多次。 家长总习惯把孩子想的太过天真无知,又把周围的世界想的太过危险。以前一听而过的“霸凌”“抑郁”的街坊闲言或新闻报道现在都一股脑翻了出来,堵的心发慌。 “住在认识的亲戚家总归是有个照应的。” 许静阳明白这样“少担点心事”其实并不一定是自己,而是她父母。她考上重点高中无疑是一件好事,她不想让他们为此忧心。 陈秀平去超市买了不少东西,堆了一整个购物推车。许国辉抽的一直是几百一条的烟,这次却拿了一条好几千的软中华。 快开学前,夫妇俩带着许静阳敲响了施春燕家的门,买的东西和带着的行李的重量让他们汗流浃背。 这是一扇棕黑色的泛着漆光的门。许静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