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开始筹划着包粽子。
传说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新城公社是向阳县的一个小镇,处于苏北地区,这里的人都是用长糯米芦苇叶来包粽子的。
早期人们是包赤豆馅儿、蜜枣馅儿的。
后来生活丰富以后开始品种多了起来。
增加了咸肉粽、蛋黄粽、花生粽、豆瓣粽。
林峰最喜欢的就是豆瓣粽了,豆瓣就是蚕豆去掉皮。
先浸水泡软加到糯米里的,透鲜,比放味精的口感还要好。
一大早,奶奶王凤珍就忙活开了。
前几天在河滩上打来的芦苇叶,这个林峰叶有帮忙。
但是人小,有心无力,大多是做些拿拿接接的活儿。
包粽子是不需要全家老小齐上阵的,这时候也没多少糯米。
家里一点还是跟人淘换的,攒了很久。
几个儿子家里根本就没这东西,他们都要养儿女,粮食没剩余,也就老两口自己管自己,还能剩点。
头天晚上王凤珍就把糯米淘洗了一遍,然后泡在水里搁了一夜,到早上手指头一碾就能碾碎了。
把糯米先捞出来沥水,那边烧一大锅开水把芦苇叶放进去烫。
碧绿的芦苇叶慢慢的就变了色,开始发暗了。
烫过的芦苇叶可以增加它的韧性,不至于在包裹的时候破掉。
拿起三片叶子,对齐,将头部卷个弯,跟中部叠起来,斜着交叉,形成一个漏斗状。
放进去一半的糯米,然后再放个红枣,或者豆瓣。
家里也没其他的材料,这红枣还是老三家有棵小枣树,王凤珍收集了一点晒起来的。
豆瓣是生产队里分的,平常就是打汤,过年的时候炒熟了就是年货。
花生瓜子那是金贵的东西,一般人家根本见不到。
加进去馅料后,用糯米填满。
然后把剩余的叶子折上来,粽身稍微盘一下,顶部呈三角状。
叶子顺着这个三角包裹翻转,收紧以后。
用稻草斜着栓住两个角落,扎紧,一个四角粽子就包好了。
红枣的减去芦苇叶的尖儿,豆瓣的原装。
这样煮好以后,也能分得出是什么馅料的。
总共包了30个粽子,就那么点糯米也没办法,几个儿子家各分几个。
保证每人两个尝尝,有点过节的意思就行了。
粽子包好了,放进锅里,加上满满半锅水,林峰帮忙烧火。
垒的大灶,一口铁锅、两口铝锅,乡下人称之为钢精锅。
铁锅是炒菜的,两个钢精锅一口煮饭一口烧水。
灶膛里烧的是芦竹的杂枝和叶子梢头。
芦竹是多年生禾本科,多生长与河坡处,根系发达。
春天开始抽条,嫩时看起来跟芦苇差不多。
长大了就不一样了,顶部梢头像个长尾巴一样,毛茸茸的,那是它的种子。
到冬天的时候,芦竹枯萎了之后乡亲们就会去把它收割了。
从根部砍断,把杂枝和顶部不结实的部分削掉。
结实的主干留着第二年搭瓜棚,没用的部分就烧火。
大火烧开了锅之后再小火煮一个半小时,然后就让它闷在锅里。
不能立刻取出来,粽子外层的糯米煮熟了就会阻碍内部的成熟。
没有足够的时间里面就会白芯,没法吃了。
到中午的时候,大人们放工回来了,上学的几个也放学了,这时候学生中午都是要回家吃饭的。
王凤珍把粽子从锅里拿出来,装在篮子里面,按人头一人两个分到各家。
在屋檐下拴上艾草,吃上粽子,这时候的端午节就是这样简陋。
不过已经够小孩子们开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