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倒是有些不满意此番的战果,这些明军人数不算多。 而且审问俘虏之后,那个领头的官军是左良玉麾下的将领,只是偏师。 尤其是围困这波官军之后,其余官军根本就没有救援的打算。 他已经给了这波官军挣扎的机会,且故意放跑了几个信使去求救。 但偏偏无人来援! 李定国不觉得自己冒充张献忠的消息走漏了。 最终只能怪罪于明军的传统技能: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 如此想来,在逻辑上便顺通许多。 李定国取得了大胜之后,给了杨嗣昌极大的压力。 毕竟左良玉不听他指挥,对战张献忠打了打胜仗。 汪云凤听了他的指挥,对战张献忠,被打的全军覆没。 如此战果对比,更加让众将对杨嗣昌的军事指挥能力不相信了。 此人要是真有指挥能力,在清军入塞的时候,为何还会毫无作用? 让清军掳掠那么多还平安顺利的返回辽东,甚至连最能打的督师卢象升都战死了! 先前杨嗣昌制定的十张网计划,抓住了高迎祥不是挺有成效的! 怎么亲自指挥作战后,他就变得如此拉了? 左良玉、李国奇、郑崇俭等人皆是为自己没有听从杨嗣昌的调令,感到庆幸。 什么叫做穷寇莫追啊? 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他杨督师果然没有洪卢二人强。 在他的指挥下作战,迟早得被他给坑死喽。 杨嗣昌初出茅庐第一次当督师,但底下的军将们可不是第一次给督师当打手。 但杨嗣昌不觉得原因是这样,还在他身上,错的别人,绝不可能是我。 他堂堂督师,身负皇命,打了败仗,这锅能按在自己个的头上吗? 要怪就怪底下的诸军不配合。 若是大军齐发入川,那张献忠如何胆敢设伏? 不遵从他调令的那么多人,杨嗣昌思来想去,先把左良玉给排除在外。 毕竟这个人是有能力的,以后剿匪还得用到他。 挑来挑去,他发现陕西总督郑崇俭可太适合背锅了,就是此人畏战不前,才导致大败。 杨嗣昌在崇祯手底下效命如此长的时间,对于“分锅”的经验是极为丰富的。 于是,崇祯就接到了汪云凤全军覆没的消息。 以及杨嗣昌弹劾郑崇俭的奏疏。 他才得知本来剿匪进展好好的。 但是主要是因为郑崇俭,抽兵回河南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崇祯小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 杨爱卿为国家奔走年纪轻轻便须发皆白,你郑崇俭还敢拖他的后腿? 整个大明,谁不知道杨嗣昌是朕的宠臣? 敢跟他作对,你真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的! 崇祯立即下旨把郑崇俭革职查办,命令丁启睿前去代理军队,顺便请他来诏狱反省。 再命令御史核实郑崇俭说他有病的事情,是真是假,若是真的,就待在诏狱这辈子都别出来了。 谁敢不配合杨嗣昌剿匪,必定受到朕重重的惩治! 郑崇俭万万没想到皇帝已经偏听偏信到了这种地步,造成这种局面的人主要就是杨嗣昌。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