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平安村又迎来了木耳收获的季节。王狗儿家如今三大片耳田,一家子忙活瞧着有些费劲,正打算雇几个村里的半大孩子,既累不着,又给大工的钱,再供顿午饭,乡里乡亲也十分说得了。 打算的挺好,人还没出门,就见赵亮赶着马车堵在了家门口。王狗儿忙迎出去,才走到院儿里,就见自家三个小子蹦跶下车。 王狗儿先是和赵亮打了招呼,才问几个孩子,“咋都回来了?” 板儿笑道,“夫子说我只考秀才,就可归家帮忙。” 王林两个说了一句,“小宝上午有事儿,下午就来。” 赵亮笑道,“赵子林要跟来,被我骂回去了。” 王狗儿留赵亮在家吃午饭,说是兄弟两个喝几杯。赵亮摇头,“我倒是想来,只那位小主子下午还得折腾一趟,我还得回去复命。” 王狗儿不解,“即是下午还来,为何不一起?” 赵亮苦笑,“那位主,王爷如今锻炼他自己决断的能力。小孩子心性,还能错过哪一个下命令的时候?” 王狗儿也笑了,“要不说大家子子孙聪明着呢,可见这自小就比别人会玩儿。” 赵亮笑道,“可是了,别个玩儿的是玩具,人家小主子玩儿的是人和事儿。” 王狗儿父子三人看着赵亮返程走了,才进了屋子。一家子都聚在王狗儿他们那屋里。 巧姐儿十来日没见着王林两个,见两个弟弟都很精神的样儿,笑问,“阿爹今天没去卖鱼,家里还有几条,你们想怎么吃?” 王竹看看王林,王林会意,点着头儿说,“嫂嫂做鱼丸子吧,那个我最爱吃了。” 巧姐儿笑道,“可是和我心里所想不差,我就知道你要选这个。” 板儿笑看这对叔嫂,却是和王狗儿商议起秋收的活计来。两父子一致决定,今天先在院儿里,把晾晒木耳的架子床搭上网子,明儿一早就开工。要不下午小宝她们来,还要安顿一番,这活也干不痛快。 一家人说干就干,只老刘氏和巧姐儿一个是家里的老寿星,一个是大伙护着的人,小刘氏直接发话了,“平妹妹你和巧姐儿做午饭吧,这活计不用你们。娘你给咱们看着,也给咱们掌掌眼,可只能在那椅子那儿坐着。” 老刘氏如今八十九岁的老人家,身子再硬朗,那也是经不得磕磕绊绊的。小刘氏素来知道自己的娘是个闲不住的人,才找了个不是活计的活计,稳住老人家。 “我这老胳膊老腿儿的,是知道的,护好自己,就是给你们干活了。”老刘氏说完,坐到了小刘氏指定的那张椅子上。 平儿笑道,“干娘如孩子样儿的,听姐姐的话,瞧着好玩儿的紧。让干娘带着青姐儿和巧姐儿,给咱们做好吃的。待嫁的姑娘手可不能糙了。” 小刘氏见平儿坚持,也就没说什么。一家子亲戚住着,太过客套,那也是生分。就带着平儿捋顺网子。嘴里还嘀咕了一句,“那也得老太太心情好,要是不顺了,我说了什么不着听的,那也是伸巴掌的。” 王狗儿带着板儿兄弟从后院儿扛着木头,好在不粗不重,一捆子两个小的也抬得动。老刘氏坐在厨房门口看巧姐儿杀鱼,嘴上还叮嘱着,“巧姐儿小心了手儿。” 巧姐儿乖巧应了,低着头继续刮鱼鳞。 王竹看着巧姐儿血粼粼的手,有些过意不去。林竹看看板儿,“大哥,你去弄吧,把鱼都收拾了,晚饭也能用,小宝也好这口儿。” 板儿立马应了,把肩上扛着的木捆